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胡良琼:气候变化与我国的生态安全

胡良琼:气候变化与我国的生态安全

发布时间:2013-01-28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报告,中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之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壤沙漠化、地表温度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都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我国在2007年2月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表明,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这明显高于全球或者北半球同期的平均增温速率。华北、东北地区干旱趋势严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极端气候出现的概率也都在逐渐的增加。

  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大,非洲等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厄尔尼诺、干旱、雷暴、冰雹、洪涝、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也证明,几乎有九成自然灾害与气候事件存在关联。

  在我国,愈加频繁的高温、干旱、洪涝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以出乎预料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降雨量的变化与温度升高,都将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地带,使得粮食生产不稳定,由此会产生新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较多,而海平面的上升将会导致海水入侵,并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影响。如果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将升高可达到7米,我国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长江三角洲直到南京都会沉入海底。

  众所周知,气候升温、冰盖消融都会使海平面上升,但是,危机意识的淡薄让我们总是认为冰雪消融速度较慢,而我们会有足够时间去应对。但是根据在天山对太阳辐射与积雪融化速率的关系研究显示,积雪一旦消融,反射率可从99.9%下降至50%~60%左右,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将增加数百倍,这就意味着积雪消融的速度会有数量级的增加,冰雪含水量越高,反射率就越低,吸收的太阳能量就越来越多,冰雪融化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这使得冰雪融化不止,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又加上积雪之下是冰冻或者冻土,这就导致了融化后的冰雪会直接在地表上流入江河,而不能渗入地下。我国西部的高山冰川为江河提供了部分水源,同时孕育了绿洲。一旦冰川消融,将会造成始料未及的内陆湖泊面上升和洪涝灾害,紧接着就是绿洲逐渐消失和生态难民的出现。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性,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来应对东部以及南部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以及西部绿洲的融冰灾害。

  由于南北极冰盖消融,海冰解冻,出现了新陆地和新运输航线和潜艇巡航线路,地缘政治将出现新格局。[2]许多国家将会以不同的理由提出领土与领海的要求,参与新大陆的瓜分中,世界局势紧张的情况加剧。

  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我国生态安全现状

  由于气候的变化引发的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正在不断的增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生存条件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生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21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察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同时也在吸收或者分解着它们。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化石燃料的不断增长,以及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坏,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高,每年上升大约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许多学者预测,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如果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会达到560ppm,此时地球平均温度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有的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频繁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根本原因,但是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就是指的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而从长期的气候数据比较分析,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也确实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中国的能源消费正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之下。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的碳基燃料共排放二氧化碳达到54.3亿吨,居于全球第二。而在2009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国家。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而在未来的近30年当中,我国仍将继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与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发展的阶段中。这个阶段也是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时期。随着13亿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速度也会加快,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支撑下,这也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在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上,中国正接受着来自于国内以及国际上的诸多压力。

  (二)土地荒漠化加剧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3]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62万km2,并继续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扩张,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两倍多。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有168.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6%。而大部分的草原也正在或者已经退化,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年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到1.3亿km2,并且正在以每年2万km2的速度蔓延。一些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恶化,导致了一些乡村、城镇不得不多次搬迁。例如,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就只能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使得依靠冰川融水所形成的绿洲逐渐消失,这样就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

  (三)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近几年来,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以2007、2008年两年为例,2007年2月新疆吐鲁番遭遇特大强风,致使11节车厢被吹翻,导致4人死亡。当年3月,我国辽宁、山东等地都出现了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强的暴风雪(雨)天气,造成了辽宁省120多万人受灾,1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09亿元;山东省有64.1万人受灾,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9.6亿元。5-6月份,我国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全国范围内雷击死亡67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亿元。6-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造成2992万人受灾,死亡人数35人,直接经济损失156.1亿,7-8月,江南、华南旱灾严重,因旱情导致了151.9万公顷的农作物受灾,绝收24.2万公顷,出现371.9万人饮水困难的现象,直接经济损失达49.9亿。9-11月,南方地区发生1951年以来罕见的秋旱,湘赣两省旱情最重,甚至对城市供水、河流水质、水力发电、航运交通等都造成了严重威胁,部分地区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而在2008年,我国北方共发生6次大规模沙尘天气,81个环保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影响,重于2007年,累计造成空气质量超标283次,重污染34次。[4]2008年因低温冰冻灾害和雪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5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90多亿,尤其是年初南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导致的经济损失之大、受灾人口之多都为近50年以来同类灾害之最,也居于该年各种气象损失之首。初夏,珠江流域和湘江上游发生洪涝灾害;盛夏,长江中上游以及淮河流域出现强降雨,局部地区暴雨成灾;秋季,南方多省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强秋雨,部分地区发生秋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年9月,四川地震灾区由于暴雨,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08年,东北、华北等地出现严重冬春连旱;西北、华北等地区夏季发生了阶段性气象干旱。在这一年当中,有10个中心附近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在中国登陆,比常年多了3个。台风登陆时间之早、登录比例之高均打破历史记录,并具有登陆强度、时间集中等特点,致使10多人死亡或失踪,造成经济损失320亿元。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湖北、湖南、甘肃、河北等省份受灾严重,共造成了56人死亡。2008年,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起。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6.0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5]

  (四)生物安全问题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6℃。而在近1万年来地球都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气候,但地球上的气候却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在未来的100年中,地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4℃~5.8℃。而如果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2℃,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动植物都将消亡,如果上升6℃的话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五的物种都会遭遇灭顶之灾。在生物安全的问题上,由于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加剧了生物物种消亡的速度。保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物种的消亡不仅仅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而且对于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因为一个物种如果消失,食物链被破坏,常常会导致大量生物的生存危机。如果生物大量消亡,人类的生存就会面临危机。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等原因,外来生物已经开始入侵我国。外来生物进入我国,由于没有天敌,会快速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我国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6]外来生物入侵我国,已经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明确承认。目前我国已有大约37种外来入侵的动物、100多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大米草肆虐福建沿海,云南滇池水葫芦爆发等现象。

  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的变化,已成为疾病传播的头号帮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夏季会变得越来越热,作为热带疾病的登革热也将向北蔓延。并且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带的冰层中仍然存活着史前病毒毒株,而到2050年,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冰川总量都将大量减少,而在冰川中沉默的“潘多拉的盒子”会被打开,来自冰川中的大量古老病毒可能会严重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由于病毒毒性无人知晓,一旦它们大规模蔓延,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

  三、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

  随着气候问题逐渐被纳入国家安全规划,各国都开始认识到必须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协议、采取措施,通过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对此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一)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气候变化,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当前,应当开始着手实施一些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如:在农业方面,可以培育和选用抗逆的新品种,研发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等;在水资源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监控与调控,建设淡水调蓄工程,冰川融水情况监测工程,节约用水,合理规划开发空中水资源,研发海水淡化技术等;在沿海地区,应该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动态监测,并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修建堤坝等的防护措施工程。而对于南北极出现的新变化,中国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考察的水平上,而是要站在控制全球战略制高点的高度来考虑全局。

  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减少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气候变化检测系统的建设、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业务、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气候变化体制机制的完善、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都应该大力落实并积极推进。充分的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才可以使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中有更加充分的准备,从而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二)通过改变人类活动延缓气候变化发生

  各国政府对待气候变化主要还是以延缓为主。目前世界平均气温升高,主要观点还是认为其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就成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我国现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国际社会也屡屡对中国施压。因为受到自身技术与经济能力的限制,中国在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上,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但是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决心。今后,还应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国家生态安全衡量的标准,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以此,来对中国的生态安全进行保护。

  此外,中国在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气候问题有着全球一体化的特性,因此世界各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应该共同展开积极、团结的合作。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一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许多较先进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手段,这可以对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