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北冰洋海冰面积大幅减少 或致我国遭遇极端严寒 |
发布时间:2013-06-07 |
如果北冰洋里的冰都融化了,地球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6月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北欧北极研究合作研讨会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透露,全球许多科学家的气温模型都预测,2030年前后,夏季北冰洋的海冰将全部融化,这对中国的气候系统、航道开辟等将有重大影响。 或将直接影响我国气候 据统计,北冰洋气温上升的速度是其他地区的2倍之多,后果就是海冰的加速融化和面积的减少。 张侠给出的一组数据直接证明了这点:1991年夏季,北冰洋海冰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2007年大洋海冰面积缩小速度尤为明显,面积为600多万平方公里;2008年我国春节前后出现百年难遇的严寒大雪天气;最近一次北冰洋大面积“缩水”发生在去年,大洋海冰面积仅余341万平方公里,今年我国也遭遇极端严寒天气。 “北冰洋气候系统与我国气候系统是上下游关系,北冰洋面积大幅减少的年份我国冬季发生严寒天气的几率较高,两者呈现统计学上的正相关性。”张侠说,已经有人利用北极海冰减少研发出预测气候变化的产品。 航道优化将促进国际贸易 有一个令人类都关注的消息就是,如果海冰持续融化,北冰洋将不再是人类的“禁地”,它将和其他三大洋一样拥有航运的商业价值。事实上,随着海冰的陆续减少,去年地处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的东北航道已有46艘船、126万吨货物开启了北极的商业之旅。 我国非常重视北极航道的运用前景。张侠介绍,如果开通了北极航道,从上海出发到德国汉堡可节省3000多海里,比传统航线缩短约1/3,同时减少遭遇海盗等不安全因素。 北冰洋的航路一旦打开,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据张侠研究统计,到2020年我国走北极航道的集装箱贸易额将达近6000亿美元。 急需“恶补”北极知识 “我国对北极的研究相对滞后,更多还关注在自然科学方面,随着北极地位的提升,我们要"恶补"更多北极知识。”张侠说。我国1999年才启动北极考察,比南极考察晚了整整14年,上月,中国与其他5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在近期成立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积极“学习”的决心和姿态。 向谁学?据张侠介绍,北欧国家长期积累的冰区知识、冰区技术非常值得借鉴,例如芬兰研发了适用于北极航道全季节航行的DAS技术(一种有冰区运用前景的双向作用船舶建造技术);挪威研发了适用于冰区油气钻井开采技术(一种把油气抽走同时填入二氧化碳的绿色技术);冰岛的地热利用技术等都是学习的方向。 北极研究中心将扎根上海 据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环北极国家中的北欧五国(挪威、芬兰、瑞典、丹麦、冰岛),都是北极理事会的重要成员。中国上月刚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家。双方建立北极合作研究中心,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相信会成为中国在北极事务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和首次南极考察的出发地,目前国内唯一破冰船的母港,中国极地考察的国内基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所在地,都在上海;我国即将建立与南极的航空网,预计未来中国赴南极的航空母港也在上海;再加上正在筹建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上海当之无愧是中国的“极地之门”,是中国进出南北极的门户。 今天开幕的会议,是我国首次与北欧国家联合召开的北极研究合作研讨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冰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为“中国—北欧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备受关注的北极航道利用、北极政策及治理、气候变化与北极人类活动等都将成为议题。此外,本次会议还设立了圆桌会议,围绕中国与北欧国家未来开展进一步的北极合作研究展开讨论,特别是筹建中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合作机制和研究方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