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专家解读:浙江重庆为何酷暑难消 |
发布时间:2013-07-30 |
副高稳定致浙江酷暑难消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汪玲玲 专家:浙江省气象台副台长楼茂园 “晴热剧”连播,高温“烤”验不断。7月以来浙江省降水显著偏少,高温日数多、强度强,蒸发量大,气象干旱发展迅速。7月24日,除了沿海岛屿外,浙江省36个县(市、区)最高气温超过39℃,14个县(市、区)突破40℃。其中,奉化最高气象达42.7℃,超过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而杭州也“高烧不退”,40.4℃的最高气温刷新了同期最高纪录。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7月以来浙江省平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2%,为近20年最少。 高温让浙江的老百姓充分领略到副热带高压的“杀伤力”。从天气图上来,从太平洋上伸过来的副热带高压,稳定地覆盖了整个浙江。楼茂园认为,首先主要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偏强。副热带高压就是从赤道飘过来的一个热气团,面积有几十个浙江省那么大。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方盛行下沉气流,从高空往下沉的气候一般都出现增温的现象,越接近地面的地方温度越高。 第二个原因是前期降水太少,地面干燥,造成升温迅速。“今年浙江‘出梅’比较早,地表含水量比较低,在阳光照射下比较容易升温。”楼茂园说。此外,城市的热岛效应也是一个次要的因素。 楼茂园认为,今年副热带高压本身就处在年代际偏强的阶段,尤其是7月份以来明显偏强。在往年,副热带高压每到两周就会有一个减弱增强的变化,浙江省各地会出现午后雷阵雨,给夏天带来一丝清凉。但在今年,这种变化却不明显。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周边的天气系统没有配合它,打乱了它强弱变化的节奏。”楼茂园说。 副热带高压盘踞,热在三伏,无处可寻“退烧药”。据目前天气形势分析,这场防暑持久战还要继续打下去。气象部门提醒公众,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特殊地形让重庆热量难散发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任俊通讯员何慧根李红 专家:重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焱 7月25日,重庆市气象台再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网友调侃说,在重庆要小心摔倒,因为会被地面“三级烫伤”。近期高温天气一再成为重庆市民关注的热点。 6月中旬以来,重庆在6月14日至24日、6月28日至7月18日先后两次出现连晴高温天气,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偏高4.5℃和2.9℃。此后,高温并没有停下继续肆虐的脚步。大暑之后,第三波热辣天气再次来袭。7月25日,全市有29个区县超过37℃,有13个区县超过40℃。 针对近期连晴高温天气的成因,张焱解释说:“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重庆的第一阶段高温。7月以来,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主雨带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重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就形成了7月以来的高温天气。” 重庆市气候中心监测资料显示,2013年主汛期以来(6月1日至7月23日),全市平均气温达27.9℃,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2.3℃,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仅次于1961年(28.3℃)。大部地区平均气温26℃至29℃,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3℃,而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2.3℃则出现在6月20日。 此外,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北、东、南三面均为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风速较弱,出现静风的频率高,不利于热量的散发。同时,因下垫面改变、人类活动产生的热气排放等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也是造成重庆高温的原因之一。 张焱指出,持续性的高温天气危害极大,不仅易造成农田干旱、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工程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森林火灾等。 俗话说:“一涝一条线,一旱一大片。”持续性的高温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容易造成干旱。据史料记载,重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发生在1936年至1937年。从1936年6月起到1937年5月,历时300余天未下大雨,致使田土开裂,庄稼颗粒无收。气象部门监测显示,2013年主汛期以来,重庆平均降水量为2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两成,气象干旱在7月初开始露头并持续发展。目前,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有气象干旱,涪陵、万盛、武隆、彭水、丰都和南川达中旱级别。 张焱介绍,8月初重庆有望迎来一场降雨,对连晴高温将有一定的缓解,但8月上中旬天气还是以晴热高温为主。他提醒,要加强连晴高温期间的水、电调度,保障城乡供给;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避免在高温条件下的露天作业;要加强火情监测,防范森林火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