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加强城市气象减灾的科技创新

加强城市气象减灾的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9

  科技进步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高效的城布气象减灾的根本保证,其关键就在科技创新。城市的灾害性天气演变规律的研究是整个城市气象灾害科技创新休系的基础。目前,我国对于台风、寒潮等大型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及预报方法已取得很大进展,预报准确率显著提高。但对于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规律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尚较薄弱,不能适应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有关仝球变化对于城市气候特征影响的研究也急需加强。

  为推进城市气象减灾的技术创新,有效开展应急气象服务与城市灾害应急救援,需要加强相关应用气象理论的研究。如减轻城市气象灾害造成的人身伤亡、健康损失或工作效率的降低,就需要加强人类生物气象学与起疗气象学的研究;要改善人居坏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城市气象灾害所带来的不便与不适,就需要研究建筑气象学;既想减轻寒潮与热浪对人体的影响, 又要节能减排,就需要研究城市供暖与空调能耗与气象的关系;要减少不利气象条件引发的交通事故,就需要研究气象条件对各类交通工具的影响,发展交通气象学。

  人工影响大气技术的发展能使城市居说在气象灾害面前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但目前许多领域的人工影响人气技术作业尚未皆遍开展,原因在于对其减灾机理与效果检验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技术的可操作性也不强。 以人工增雨为例,虽然由于社会需求旺盛已普遍开展,但对其效果如何科学、 准确地检验仍然是一个难题。怎样实现人工增雨科技资源和优化配置也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已有很大提高,但还不能适应精细化预报的需求。由于城市气候的特殊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区性,如2007年7月中旬北京市北三环路的大暴雨在安华桥附近发生,并造成了整夜的交通堵塞;2006年7月在吾山一带突发山洪。为了适应2008年北京奥运提出的逐个场馆发布天气预报的需求.北京已在城区布设数个气象站,开展了城市气候的车载流动观测.并通过多普勒雷达监视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力争实现网络化和超短期的精细气象预报服务。同时,气象部门巳经公布了若干气象灾害的预警等级、标志及发布办法,开发了多种信息!传递途径。

  要积极推进城市气象减灾的科技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气象科技创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城市气象减灾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建立健全城市气象减灾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建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与 法制环境,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气象减灾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甜,我国已建立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个区域中心气象研究所和省级气象研究所为主体的应用研究开发体系,以及由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域的气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其他部门的应用气象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我国气象科研创新体系。其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枏关研究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和一些大城市的气象研究所室是城帘气象科技创 新的主体,城市气象减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新领域。我们相信,社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只要在城市气象减灾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勇敢开拓,不断积累,就一定能够逐步构筑起城市气象减灾的现论框架与技术体系,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