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发布时间:2014-01-12 |
1、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够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及与气象灾害紧密相关的海洋、 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的沿海地区和东部平原、丘陵地带。全国有639个城市有防洪任务,但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仅占27%。 多数城市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连锁性和敏感性的特点,研究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充分认识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进而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预警预测,目前仍是一个国际难题。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较大进展,但离科学防灾减灾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新特点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更给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还跟不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步伐,同等规模的灾害在城乡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及减灾能力的反差在增大。另一方面,有的城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突发性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能力薄弱,防风、防雷、抗台、抗洪标准不高,城市功能不完整。 2、对气象灾害的次生和衍生灾害及灾害链重视不够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虽然正在逐步重视气象灾害的预测与防御,何对以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城市对气象灾害的放大效应却重视不够。对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之间的灾害链关系,特别是对是气象灾害诱发的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生物灾害、交通灾害、环境灾害等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研究。如对于 2008年初的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部门虽然做出了较为准确的中短期预报.仍由于对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电力、交通、 通信等生命线系统及这些系统的脆弱性估计不足,有些地方的气象部门没有想到灾情发展如此迅速,事态如此严重,反应较为迟钝。 3、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此项事业的投人力度。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及所造成的损失仍不相适应,特别是与一个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大国所需要建立的气象灾宵应急管理体系还很不适应。虽然气象部门是气象减灾的主管部门,但主要任务是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能够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主动减灾的仅限于消雹、增雨、消雾等少数几种,而且所需条件严格,有些技术尚不成熟,处于试验阶段。而绝大部分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气象部门只是提出建议和指导,从实施组织和监督检査都不在气象部门的权限范围之内。这种技术、管理与实施的脱节影响了防灾减灾效益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城市各级政府、企业及城市社区建立更加密切的联动机制,把气象灾害的应总管理一直落实到基层和全体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