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冬九九和夏九九

发布时间:2014-05-08

 数九这得要从冬至说起.它作为一个大节日.还是占时的事。辛亥革命以后.冬至节俗日益减弱。但是,从冬至日起“数九”习俗还在民间影响深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这是因为“数九”富含消闲趣味,它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家百事与“九九”气候的紧密关系,客观记录了我国各地寒冬腊月的物候现象与民俗活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份有形的气象资料记载。

  “数九”习俗起源很早,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550年南朝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从冬至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冬至后的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一天谓之“进九”,第一个九天为“二九”, 依此类推,数到九个九天最后的一日,就到了“九尽”春来之时,谓之“出九”。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在一年之中最寒冷时节里,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将“数九”编成动人歌谣‘称作“九九消寒歌”,流传于民间口头,以致数九消寒。不难看出.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巾的天气变化规律。“数九”的过程正是寒尽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

  九九消寒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现存最早的九九歌谣,据说是明代杨慎《丹铅录》中“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头出筚篥〔古时一种形似簧管乐器.形容冰棱吐屋檐)。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树头青渍渍。七九六十三,布纳两头摊。八九七十二,猫狗寻荫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此歌至今流传于杭州一带。

  人们传唱最普遍的,是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载的:“一九二九, 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巾咝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蛴蚤出”。

  但因我国南北气候相差悬殊,城乡生活迥异,所以各地有不同“九九歌”。如流传在北京地区“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水上走(天寒,水上结冰),五九六九养花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遍地耕牛走”。而闽台地区的“冬九九”歌诀又是:“一九二九不动手,三九四九寒气流,五九六九河垂柳,七九雨水至.八九始惊蛰,九九再一九,遍地是耕牛”。

  “九九歌”合辙押韵,易记上口,流传久远。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农家百事与‘九九”气候的紧密关系,客观记录了我国各地寒冬腊月的物候现象与民俗活动,它是我国人民积累无数代经验的结晶。

  《九九歌》简捷明快.形象生动.是一首优美的民间时令歌谣。如 说《九儿歌》是以生动明快的歌谣形式描述冬春节律的递变,那么《九九消寒图》则更以图画的形式,直接把冬春的嬗变诉诸人们的视觉,且更显得雅致和具有香艳的色彩。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际上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时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涂一圏,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有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这种“画九”.到清代时变得简单多了。《燕京岁时记》说:“‘消寒图’乃九格八十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这就是说,在纸上画九宫格(9个方块),每宫内画9个圆圏,每天涂一圈。不过涂法上却有讲究.只点染圏内的局部,不是全涂黑,涂法口诀是: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而民间留有这种九九消寒图民谚是:“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雨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等到把圆圈全部点染完毕,便是回黄转绿之际矣。这样点,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照《京都风俗志》的说法,还有“以估来年丰歉”的意义在里面。

  也有更简单的法子:一张纸上,划一大”井”宇,成9个方块,每块再划小“扑”字.成小方块。这已经不是消寒图.而称为“九九消寒表”了。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

  在文人的书斋里,九宫格内变成各写一字,毎字均九笔,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每日黑其一笔。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清夏仁虎《消寒图》诗曰:“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它描述了九九消寒句的制作和涂法,这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那时,最喜欢玩弄这种“写九”《消寒图》的,莫过于私塾及学校中的 小学生了,他们的消寒图最普通也莫过于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了。先用毛笔写好,再用一张白纸蒙上,用双钩的办法,把这九个字用红笔(当时叫朱笔)影写下来,便都是空心字了。按笔划每天描一笔, 描完之后,正好是在稃暖花开、姹紫嫣红时,非常有意义,乃是很别致的一幅《九九消寒图》。

  那时,小学教师还让学生们自己编制《九九消寒图》。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许多“九笔”的字来,然后再编成一句“九言词句”.教师修改, 制成红笔空心字图,然后再评定优劣。同学们感到十分好玩,特别挖空心思去制作。但是想着容易,凑起来却十分困难。有一个同学,凑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为老师所赞赏,说他知道“某”是“梅”字 的古体,是很好的,把他评为第一。

  最雅致的是作九字对联。每联扎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当然,这数九习俗是与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有又系的。 阳长阴消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辛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者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夏九九是相对于人们常说的冬九九而言的。夏九九是从夏至日开始数至81天,共分九个段落,按序称为“一九,二九……九九”。

  类似冬九九,人们也编出一些夏九九歌谣,在民间流传。如北方黄河流域流传的夏九九歌谣。

  一九二九,扇子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寻棉衣。

  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河口市拆除禹王庙时,作正厅的榆木大梁上,也发现了一首夏九九歌谣,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拒拿棉衣。

  不难看出.上述两个夏九九歌,虽然有地域上的趋异,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当地物候特征和人们自身的冷热感觉及其相应的应对措施,间接地反映了夏季从较热经炎热又逐渐转凉的天气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