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探索自然 防御灾害 |
发布时间:2014-06-24 |
我们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而灾害程度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却都因为人类活动而在不断变化,同时,灾害风险又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和防控措施的改进而被不断减小。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自然的历史,随着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在自然界中活动涉及面的不断拓宽,摆在人类面前的未知领域会更多,面临的风险和灾害也将更多。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也是不断面临灾害、抵御灾害的历史。
在面临人类还不能完全掌握规律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时,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提高防御能力,尽量远离潜在的灾源。而大量的灾害却是伴随人类活动而发生的。尽管不能称之为“灾难”,但2001年12月7日北京的塞车事件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场全市平均仅1毫米至2毫米的降雪使北京的道路交通陷入瘫痪,各条道路上的机动车被堵在路上,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暂不分析造成这次大塞车的具体主观及客观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出现这样的事件,是社会发展中城市建设推进、车辆不断增多、高架立交桥不断涌现而导致了风险的潜伏。人类的探索和发展往往伴随着新的风险。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随后引起的核辐射扩散的危险至今依然没有完全消除。1986年4月26日,由于设计缺陷和操作员的失误,导致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并产生了核泄漏,其影响至今依然无法估计。人类创造的核电工程使人类发掘了巨大的能量源泉,但是“冒出”了新的致灾因子。人类在不断探索与创造中认识和改造了生存环境,又同时面临着新的灾害风险。
虽然面临新的灾害风险,人类却从来没有因此停止探索的脚步,相反,这进一步促使人们提高了灾害风险意识,加强了灾害防御能力。1985年夏天,“长江漂流第一人” 尧茂书消失在激流之中;1996年6月,计划走遍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56个民族主要聚居地的余纯顺倒在沙漠中。这些探索者用他们的壮举振奋了民族精神,并激发了更多的志士完成更伟大的探索。同时,人们通过加强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防御能力的提升,不断地降低灾害风险。2001年“12·7”大塞车后,北京开始关注建立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关注拥堵问题的综合治理,改进播撒融雪剂的方案;气象部门在冬季降水预报中更加关注路面温度。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和日本福岛核泄漏都促使人们发展更安全的核电站。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正是因为不断探索,人们面临更多的灾害风险。
因此,认识自然灾害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是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近年来,在北京发生多起因“降雪围困”而导致户外运动人员伤亡的事件,这类原可避免的事件也时刻提醒人们,对灾害风险的认识、提前的防御准备及对灾害防御经验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有了不断伴随人类的灾害风险,人类才在进步。加强对灾害风险的认识,提高防御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普遍、比例最大的一类灾害。气象工作者为探索地球系统的奥秘、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减灾避灾能力而前赴后继,涌现出了如雷雨顺、周儒锵、陈金水这样的模范。成千上万的气象工作者正专注于探索大气运动的规律,认识气象灾害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为灾害的防御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而坚守、奉献。
人类因为探索而进步,因减灾而安全。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