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重温·反思·呼吁

重温·反思·呼吁

发布时间:2014-06-24

四川芦山大地震,又一次对整个社会做出提醒:综合减灾,刻不容缓!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减灾行动。

 

  减灾首先备灾。有备无患,谈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关键是怎么准备。我自身经历的一个救灾案例就带给我特别的体会:

 

  那是2003年秋天的渭河流域,在8月27日以后,渭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741个行政村受灾,108万亩庄稼被淹,19万间房屋倒塌,沿河29万群众被迫扶老携幼、泪别家园,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当时,渭河一改往昔的面目,滔滔洪水一夜间将防洪大堤撕开5个口子,河水倒灌进入渭河与华山的夹槽地带。应该说,如果没有充分的备灾行动,这场灾害必然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但是,十分凑巧的是,当时民政部与陕西省相关部门恰好要在渭南这个地方举行救灾应急演练,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洪水发生后如何逃生。为了准备这场演练,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与陕西省民政厅、渭南市政府反复商量演练的方案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对相关村庄的村民进行了基本培训,撤退路线皆有路标。但万万没有想到,准备充分的演练变成了实战,洪水真的到来了。于是,原定的外地演练观摩人员不再出席,但参加演练的所有工作人员整建制地展开了救灾行动。预定“参加演练”的行程,直接成了“参与救灾”的过程。

 

  这样的巧合是相当偶然的。但正是由于各项准备得当,尽管灾害较重,结果并没有一个人伤亡,应该说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救灾。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应对灾害的过程中,有准备很重要性。

 

  我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工作并兼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时,中国地震专家耿庆国先生曾向我推荐过唐山大地震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1976年7月中旬,河北省青龙县地震办公室的王春青同志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的京津唐渤张地区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了解到当时京津唐渤张地区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异常现象。他于7月21日会议结束后立即回到县里,向县委做了汇报。当时的县委书记认为,应该根据有关文件,“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并且立即决定,坚决贯彻我国地震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有备无患。

 

  当年7月24日,县委书记召开电话会议,对以上内容进行传达、部署。当时青龙县正在召开关于农业方面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区委书记和工作队队长决定于7月25日每个公社派回一名书记、一名工作队负责人,具体抓好防震抗震工作;7月25日,青龙县各公社、县直各单位都召开了紧急会议,公社干部包大队,大队干部包生产队,连夜向群众传达、贯彻,部署防震抗震工作。多数公社广播站连续广播震情和地震知识,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另外,针对青龙县的重点工程、仓库、重要设施,责成专人进行检查。县委书记、副书记还深入到八一水库检查,作具体部署。有的公社还集中基干民兵几百人巡逻值班。群众晚上不关门,不关窗户,以便有震情时能迅速离开房屋。

 

  公众有没有思想准备大不一样。唐山大地震于7月28日发生时,距离唐山115公里的青龙县损坏房屋18万多间,其中,倒塌7300多间。但由于早做准备,青龙县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1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支赶赴迁安救灾的医疗队,就是河北省青龙县派出的医疗队!后来,青龙县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个案例,应该说也有某种程度的巧合。因为恰恰在青龙县准备三天后,就发生了特大地震。而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曾经出现了5月19日要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预报,导致成都、重庆、西安等大城市上亿人晚上露宿在外备灾,结果地震并没有发生。

 

  其实,如果没有准备,不管是地震还是其他自然灾害,都会产生较大的损害。仅以2012年北京市的“7·21”水灾为例,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而在房山、平谷和顺义,平均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以上;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小时。据统计,当时北京市主要积水道路有63处,积水30公分以上路段30处;路面塌方31处;3处在建地铁基坑进水,轨道7号线明挖基坑有雨水流入;5条运行地铁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临时被封闭,机场线东直门至T3航站楼段停运;25条10千伏架空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降雨造成京原等铁路线路临时停运8条;灾害导致70多个人遇难,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

 

  北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灾难?除了不可抗拒的灾害因素之外,就部分遇难者而言,还是缺乏减灾知识。而许多问题的发生也表明,整个城市减灾体制建设还需全面加强。北京的备灾体系建设其实是全国城市减灾备灾水平的一个反映,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灾害管理,我们都有着多方面的差距。当我们比较不同类型的救灾案例时,确实应该看到完善减灾体制的重要性。

 

  香港负责减灾的有关行政人员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在香港,一旦气象部门挂出不同等级的预报,各个系统会自动做出反应,比如机关自动放假、学校停课、公共交通停运等。在大陆,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自动规定呢?比如,北京的气象预报发出橙色预警后,到底各个机构如何行动?”坦率地说,类似的规定到现在还相当缺乏。我们现在不仅仅需要提高个人的减灾意识、灾害管理能力,更需要的是集体的行动。为什么渭河洪涝灾害和青龙县地震灾害都没有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关键是地区的整体行动。

 

  我们的减灾工作,即便是城市减灾,也还不容乐观。在各个大城市,有哪一个政府针对家庭中必备的“减灾应急必备物品”及其“放置的地方”进行了规定呢?看一看日本,我们的减灾行动并没有入户。为了我们每个家庭的安全,也为了每个城市的安全,是需要反思整个社会的减灾行动并进行调整的时候了。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