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农业干旱的概念与发生概况 |
发布时间:2014-07-16 |
1、概念 干旱分为四类,即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其中农业干旱是干旱的重要分支,它反映出干旱缺水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干旱是指由于外界环境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水分亏缺,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它涉及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因素,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且也与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有关,因此,它是谷类干旱中最为复杂的干旱。在这里且不说它涉及的大气、土壤的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仅从生物过程就可看出它比其他干旱的复杂性。比如,不同类型的作物、同一类型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作物的不同生台时段对缺水的敏感度都会有相当差异,缺水对作物形态、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对各器官生长的影响等都是极为复杂的,农业干旱过程的复杂性意味着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造成作物缺水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不同可将农业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 土壤干旱是指由于土壤含水以少,土壤颗粒对水吸力大,作物根系吸水阻力增大,吸水量少.不能满足作物各种生理过程的需求,使作物体内水分供需失去平衡,影响各种生理生化过程而发生种种危害。因此农业干旱并非始于降水终止之时,而是从作物根系不再能获得足够水分时才开始。农业干旱是根据土壤含水量多少确定,并非根据降水情况确定,所谓土壤干旱是指根层土壤水分达到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情况。土壤干旱是指根层的土壤干旱。不同作物种类根层深度不同,豆科作物根系深,禾本科作物根系浅,前者根层厚度大于后者。即使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根系深度也有很大差异。 不同降水量地区,作物根系深度也有很大差异。干旱少雨区的作物根系一般较深,而多雨地区的作物根系较浅,如日本全国年降水量平均高达1 750mm, 作物根系浅,在作物需水量高的盛夏季节雨量少,表层土壤变干,常发生土壤干旱。在作物生长初期,根系浅,上层土壤含水量多,即使下层水分不足也不会影响作物生长,似下记上壤水分继续缺少,则会导致产量下降。在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为冬小麦提供了充足的底墒,在小麦播前若无降水,则表层土壤干燥,需人工造墒播种,以保证小麦出苗和苗期正常生长。但到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根系扎到1m以下,土壤上干下湿并不妨碍小麦生长,不需要灌水。在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区作物产量与深层土壤含水量呈线性关系, 这是由于旱作作物根系深,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的结果,因此土壤水分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土壤不缺水,作物也同样会发生水分亏缺。这是因为当太阳辐射强,温度高,空气湿度低,风大时,大气蒸发力很强,导致作物蒸腾吐盛.根系从上壤中吸收的水量不抵蒸腾量,从而使作物体内发生水分亏缺,这就是大气干旱。我国典型的大气干旱是北方广大冬、春小麦产区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热风。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土壤环境不良,如土壤含盐碱量过多、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过多、氧气不足等,使作物根系吸水困难,体内水分失调而受害,这就是生理干旱。 2、 发生概况 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农业干旱在各地均有发生,只是程度有差 异,总的来说北方多于南方,重于南方,据有关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公 元1949年,我国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有1056次,平均每两年一次,近500 年在25°~30°N范围内发生了26次严重干旱,在30°〜35°N、范围内有34次, 在35°〜40°N范围内有58次,连年发生的情况也不少见,1951 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7.5次,最多年份达11次,最少年份为3次。 1950——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2 000多万h㎡,受旱率为15 %, 成灾面积850.2万h㎡,成灾率为7%,每年粮食损失约1197万t,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个别严重年份因干旱损失的粮食产量约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 我国从1950年以来,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危害严重的大旱的年份有 1960,1965,1972,1982 和 1988 年。1960 年,连续150 〜180 天无透雨, 弃、夏严重连旱,全国受旱面积3 300多万h㎡,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 种发生了水井干涸、河流断流情况,土壤含水量普遍在10%以下,小麦生育期缺水严重,造成严重减产。1972年北方发生了严重干旱,受旱面积达3 000 万h㎡,1988年春、夏季节干旱严重,6月底全国受旱面积达2 000多万h㎡,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无法夏收,大春作物凋萎枯死,进入夏季,江 苏、安徽北部及河南中部以南地区髙温少雨,旱情变本加厉,不少地方河塘干涸、稻田龟裂,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