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连阴雨的致灾机理与成因 |
发布时间:2014-07-25 |
连阴雨的出现与影响我国雨带迁移的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季节性变化有关,连阴雨天气出现的区域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冬季过渡到夏季时,连阴雨的雨区由南向北推移;从夏季到冬季时,则由北向南推移,与雨带位移的特点相一致。春季,南方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开始衰减,但仍有一定强度,冷暖空气常交汇在长江和华南之间,锋面也常常停滞或徘徊于此,在地面天气图上出现准静止锋。在700hPa等压面图上,出现位于地面准静止锋北侧的东西向切变线。连阴雨天气的位置就出现在地面锋和700hPa等压面上的切变线之间。当锋面和切变线的位置偏南时,连阴雨发生在华南;偏北时,就出现在长江和南岭之间的江南地区。初夏锋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徘徊,造成该地区梅雨期的连阴雨。而秋季的连阴附,主要发生在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南方暖湿空气开始衰减但仍有一定强度的形势下, 其过程与春季相似,只是冷暖空气交绥的地区不同,因而连阴雨发生的地区也和春季有所不同。 农作物主要生长季内几种典型的连阴雨灾害由于其发生的季节与区域不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各异。春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华南(2--3月)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4月),并常常与倒春寒天气同时出现。此季正值早稻育秧、棉花等作物播种,冬小麦、油菜产量形成阶段,低温连阴雨会造成水稻烂秧、棉花烂种、冬小灰和油菜等湿害。对农业影响较大的梅雨期连阴雨为旱梅雨和长梅雨,常会引发作物的涝渍灾害。初夏梅雨期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花铃期,长梅雨期间的多雨、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造成棉花蕾铃大量脱落;还会造成地下水位过高,影响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雨量大的年份还会导致洪涝灾害发生,例如: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別长的梅雨造成的。该年份,长江中下游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 梅雨在6月初就开始广,立到8月初才“出梅”,阴雨时间达2个多月之久, 并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长江中下游地区5 --7月3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 000mm,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长 梅雨期间的连阴雨对处于孕穗、灌浆阶段的水稻也有不利影响,造成空秕粒增加、粒重下降;使平稍生长缓慢、生育期延迟,影响晚稻及时栽插。秋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江下游和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一般发生在9 --10月, 可使晚稻子粒发芽霉烂,棉花烂铃、落铃;华吋秋雨发生于陇南、关中、陕南、鄂西、湘西和川黔大部,出现在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以9--10月为集中,常造成作物倒伏、霉烂发芽。 此外,冬季连阴雨(雪)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冬麦、油菜产区,由于阴雨连绵,日照时数不足,田间湿度大,地温低,土壤含水量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导致根系生长不良, 根量减少;也使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例如:2001和2002年的12月份,江淮、江汉、 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大范围连阴雨(气)天气,阴雨寡照严重。其中, 2002年12月份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阴雨(雪)累计日数达13〜 20天,大部分地区月日照时数仅30〜80小时,降水量比正常年偏多1〜3倍, 农田土壤相对湿度超过90%,部分低洼田块积水明显,形成了湿、渍害,小麦分蘖受阻,晚播小麦、油菜难以形成壮苗。在华北、黄淮等地也会出现冬季连阴雨(雪)天气,对日光温室中蔬菜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并引发温室蔬菜的病害。同时,因阴雨(雪)期间常常有积雪或苫盖等覆盖.温室气温下降幅度不大,而除去积雪或揭苫后,由于连阴雨(雪)后转晴,往往是强冷空气控制之时,夜间辐射冷却增强,温室气温随之大幅度下降,蔬菜容易遭受冷害或冻害,导致植株萎蔫或急速凋枯死亡。 另外,由于连阴雨,湿度过大.还可引发某些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南方地区春季、江淮地区秋季、华北平原春未夏初、华南地区的秋季等都常有连阴雨发生。例如1989年6月上中旬华北平原大部地医出现连阴雨天气,使正在收割期间的小麦霉变、发芽,造成的损失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