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牧区雪灾对舍饲畜牧业的灾害

牧区雪灾对舍饲畜牧业的灾害

发布时间:2014-07-29

牧区雪灾,也称草原白灾,主要指因暴风雪、持续大雪、冬春积雪过厚 等,致使草场较长时间被积雪覆盖,牲畜采食困难,冻饿掉膘出现死亡的一种现象。雪灾的发生不仅受降雪量、积雪深度、放牧密度和时间的影响,还与草场状况、牧业生产方式、饲草储备及补饲条件等抗灾能力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家畜采食,除使家畜掉膘、感病外,还影响秋、冬、春季转场和家畜的保胎繁殖;灾情严重时或伴有雪崩、风吹雪吋,常带来交通堵塞,危及牧区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压损棚舍.造成人畜伤亡,严重影响牧区经济活动,

  雪灾的危害程度一般与积雪厚度、草原类型、牧草高度等有关。 如积雪厚度高出牧草髙度的30%时会形成白灾,起过65%则可形成重白灾。 由于牲畜的采食能力不同,如马在积雪深度为20〜30cm时仍可采食,绵羊10〜20cm,牛不足10cm,因此,在遭受白灾时,马的损失最小,绵羊损失较大.牛的死亡率最高。

  霍治国等(2007)以当年10月到翌年5月,草原牧区积雪深度≥5cm连续积雪日数≥7天,统计为一次可能草原牧区雪灾过程。采用1961 — 2005 年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逐站逐年、逐年逐站统计了草原牧区雪灾过程的逐日均发生频次;分别编制了草原牧区气灾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图、 年际变化图

  1、草原牧区年气灾过程年际分布。按站数统计的平均发生次数:20世纪80年代最高,站数平均为0.39次;20世纪60,70和90年代基本持平, 平均为0.36--0.37次。1953——1960年平均为0.43次,2001 ― 2005年平均为0.45次。20 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站数平均发生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

  2、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空间分布。平均发生次数:①高发区,年平均次数〉1.2次,包括大、小兴安岭北部,北疆中北部,西藏南端;②次高发区,年平均次数为0.8〜1. 2次,包括大、小兴安岭中部,北疆四部;③中发区,年平均次数为0.2〜0.8次,包括内蒙古阴山以水、阴山以南至华北北部、北疆南部、六盘山区、祁连山区、藏北高原至青南高原 一带、川西高原西部、川南部分山地、云南西北部牧区少部分地区;④低发区,年平均次数为0〜0.2次,包括除上述中发冈、次高发区、高发区以外的其他牧区。

  3、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持续时间分布。平均持续日数:①高强度区, 年平均持续日数大于30天,包括内蒙古阴山以东的北部,大、小兴安岭,北疆中北部,西藏南端;②中强度区.年均持续日数为10〜30天,包括内蒙古阴山以东的南部、新疆西部和北疆南部、藏北高原至青南高原一带、六盘山区、西藏西部和南端;③低强度区,年平均持续日数小于10天,除高强度区和中强度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据徐羹惠(2005)报道,目前我国雪灾出现频率多为25%〜40%;3个雪灾高发中心区位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塔城、伊犁及邻近地区)、内蒙古中部(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包括祁连山牧区)。与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次数分布相吻合。随着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雪灾的形成将遂步决定于以暴雪、低温、大风为主的致灾因子和以饲草饲料储备、 调度能力等为主的抗灾因子。

  防御措施: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改良草场,储草备荒,合理确定越冬头数;加强考灾监测、预测能力珪设,做好灾前、灾中、灾后决策咨询服务;完普应急指挥,推进紧急补饲、长草短喂及牲畜转场运输等救灾措施和快速救援,减轻灾害损失;轻度白灾时先放马群踏气,再放牛群、羊群;选择适宜天气转场到积雪浅的牧场、化雪较快的沙窝或有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