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主要农作物害虫远距离迁飞与气象:稻飞虱 |
发布时间:2014-08-05 |
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1、褐飞虱 褐飞虱属喜温性昆虫,仅在我国广东、广西南部、福建和云南南部以及台湾、海南等冬春温暖地区,有少量成虫、若虫或卵在再生稻、落谷苗上越 冬。越冬北界大体在1月份平均气温12℃,等温线附近。根据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区域:19°N以南的海南省南部为终年繁殖区;19°〜25°N间为少量越冬区(又以21°N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25°N以北的广大稻区为不能越冬区。 褐飞虱长翅型成虫有随气流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东半部3月下旬至5月,由19°N以南的中南半岛等热带终年发生地迁出,随西南气流主降在珠江流域及闽南等地,在早稻上繁殖2代后,于6月间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向北迁飞,主降在南岭南北,波及长江以南;7月上中旬从南岭稻区迁入长江流域,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以南早稻成熟时,又北迁到江淮间和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与江淮单季中稻成熟时开始随气流向南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江淮间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向更南地区回迁。 2、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安全越冬的地域、温度及生物指标与褐飞虱大致相似,但耐寒力较强,越冬地区范围稍广。在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可终年繁殖,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26°N左右。在冬季生存区内,除当地虫源外,还有大量外地虫源迁入。在26°N以北的不能越冬区,毎年初发虫源则全由外地迁入。每年初迁入虫源由南向北依次推移。3月份长翅成虫随叫南或偏南气流迁入珠江流域和云南红河州,成为早稻上的主要虫源。此后,随着西南气流的加强, 4月迁至广东、广西北部与湖南、江西南部及贵州、福建中部,达29°N左右; 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迁至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7月初南岭地区早稻成熟,成虫可迁至华北和东北南部。常年8月下旬后,我国季风转向,北方稻区迁出虫源在东北气流运载下向南回迁,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造成穗期为害。 3、 稻飞虱迁飞与气象 稻飞虱每年春、夏季自南向北呈覆瓦式地迁飞,秋季又由北向南回迁, 是其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结果。从气候的角度看, 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流,是完成这一往返迁飞的外在条件,春、夏季副热带高蚯增强句北跃进,秋季减弱往南退缩,大陆高压出现东移南下,是稻飞虱自南向北和自北向南迁飞的动力;由这两个高压消长所形成的高空气流场, 两南风弓东北风,起着稻飞虱南北迁飞的运载作用,而不同季节内由于两大高压南北进退,推动冷暖气团在我国各稻区内交汇形成的锋而天气, 是使迁飞的飞虱迫降的条件之一。 1)风。稻飞虱远距离迁飞的方向与高空风的方向是一致的。我国夏季,高空西南风是其北迁的主要运载气流,虫源来自南部,西北部无虫迁出。迁起飞的虫源相当广泛,东北风是其回迁的主要运载气流。空中的风速是稻飞虱迁飞的动力速度,稻飞虱会自主选择成群在最大风速层飞行。最大风速层平均高度为500〜1 000m,前推时最大风速中心值为8〜12m/s、后推时为7〜12m/s,这和昆虫迁飞时的风速要求为5〜12m/s十分吻合。 2)温度。稻飞虱在空中水平运动时,适宜的迁飞高度、有虫的上限和下限髙度以及咨高度层虫口的密度,在不同的季节、同一日内不同时间、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大气低层温度场的垂直变化有关。随着空中温度的升降,稻飞虱迁飞的高度也随之升降,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温度的空间分布决定了稻飞虱可以迁飞的空间区域,其中15℃等温线限定了它们成层远距离迁飞的上限高度,最适温度层在17℃左右,地面温度25℃时起飞频繁。 3)湿度。稻飞虱适应在高湿环境下迁飞,空中湿度较大有利于其迁飞个体保持自身的水分,以延续其生命,因而湿度较大的空间,往往迁飞种群的密度大。如在云雾中,湿度达90%〜100%,特别是山谷间,常常出现密集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夏季湿度在75%〜85%时,虫量较多;而秋季空中湿度在40%〜50%时,虫最较多。 4)降雨。稻飞虱迁飞途中遇到槽线、切变线、脊线、锋面冷区及雨区时,会被迫降落地面。降雨有利于稻飞虱的降落,尤其是强下沉气流,使稻飞虱种群大量降落。迁入时期的降雨多少和强度大小与当地稻飞虱发生、消长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如广东各地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迁入期(4--5月)雨日呈正相关,各地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频率与主要迁飞期(4一5月)雨日也呈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