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分布概况:小麦主要病虫害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分布概况:小麦主要病虫害

发布时间:2014-08-07

小麦主要害虫包括麦蚜、小麦吸浆虫、麦蜘蛛等,主要病害包括小麦锈 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

  1、麦蚜。又名腻虫。为害小麦的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左无网长管蚜。麦长管蚜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麦二叉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冬麦区,特别是华北、黄淮平原、吋北等地发生严重;禾谷缢管蚜分布于华北、东北、华南,华东、西南各麦区,是多雨潮湿麦区优势种之一; 麦无网长管蚜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宁夏、云南和西藏等地。

  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穗期为害,可造成小麦灌浆不足,子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另外,麦蚜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昆虫媒介,以传播小麦黄矮病造成的为害最大。四种麦蚜一年均可发生10〜20余代。麦长管蚜在南方以成虫、若虫越冬,每年春季3 ——4月随气温回升,小麦由南向北逐渐成熟,越冬区麦长管蚜产生大量有翅蚜,随气流迁入北方冬麦区进行繁殖为害。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均以卵越冬,初夏飞至麦田。根据我国麦蚜发生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区:

  麦二叉蚜常灾区:以南疆、河西为代表区域;冬、春灰混种;麦二叉蚜为绝对优势种,麦长管蚜比例低.禾谷缢管蚜一般不发生。

  麦二叉蚜多灾区:代表区域包括陇东、陇南、陕北、晋北、冀北等地;冬麦播种早;一般年份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混合发生,甚至麦长管蚜比例较高,在大发生年份则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禾谷缢管蚜数量很少。

  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交叉易灾区:以陕西渭北、晋东南山区、鲁南山区为代表;温暖十旱年份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一般年份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少量发生。

  麦长管蚜常灾区:以陕西乂巾川地,晋南灌区,豫、冀、鲁、皖北灌区等为代表;常年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有些年份局部地区禾稃缢管蚜为害较重,麦二叉蚜数量较少。

  麦长管蚜偶灾区、禾稃缢管蚜渐灾区:代表性区域为陕南、四川、鄂北、 贵州等地;历史上麦长管蚜发生较多,某些年份穗期猖獗成灾,禾谷缢管蚜居于次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陡增,在部分地区已取代麦长管蚜成为优势种,危害损失渐趋严重;90年代后期以来,其发生与成灾有减轻的趋势。

  2、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麦红吸浆虫是世界性害虫,分布于欧、美、亚主产麦区。除美洲只有麦红吸浆虫外, 欧、亚大陆是红、黄吸浆虫混发区,亚洲一般以红吸浆虫为主。在我国小麦吸浆虫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其地理分布为48.3°〜27°N,100°〜131.8.°E的广大范围内。但主要发生在31°〜35°N之间的黄河、淮河流域冬小麦主产区。麦红吸浆虫与麦黄吸浆虫比较而言,前者多分布于沿江、沿河平原低湿地区,如陕西关中的渭河、泾河流域,河南伊河、洛河流域,安徽淮河两岸 及长江、汉水、嘉陵江沿岸的旱作区等。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和 高山地带,如青海、甘肃、宁夏等地,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则为两种吸浆虫的并发区。

  被吸浆虫为害的小麦,其生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 空、麦秆表现为立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受害小麦麦粒有机物被吸食,麦粒变瘦,甚至成空壳,出现“千斤的长势,几百斤甚至几十斤产量”的残局。吸浆虫对小麦为害具有毁灭性,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机免耕作业、跨区作业的发展,吸浆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自然状况下两种吸浆虫均一年发生一代,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一代。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迟早虽然因气候条件各异,但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相吻合。一般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至地表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

  3、小麦锈病。俗称黄疳病,属真菌病害,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锈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小麦产区,往往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为害最大。近年来秆锈病仅在部分麦区零星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发生里、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三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乩,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苹秆、穗部;叶锈病上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秆锈病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也对为害穗部。在条锈病大流行年份,受害小麦可减产30%以上,有时甚至颗粒无收。

  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及其邻近的早播秋苗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东、陇南一带10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原地区10月下旬以后可以见到病叶,淮北、豫南一带在11月以后可以见到病叶。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到小麦收获前,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为害。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停止生长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平均气温不低于-6℃或有积雪最冷月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的地方,主要以潜育菌丝状态在末冻死的麦叶组织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影响病菌春季流行的因素主要娃越冬菌源量、温度、降水量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 一般越冬菌源量大、温度回升早、春雨多、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的年份,往往发病早、发病重;反之,发病迟,发病轻。春季干旱,特别是长期干旱伴随高温天气,可严重抑制春乎条锈病的流行。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所有小麦产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菌源。冬季在小麦停止生长但最冷月日平均气温不低于0℃,同条锈菌一样,以休眠菌丝体潜伏于麦叶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合适时再扩大繁殖为害。

  小麦秆锈病:发生规律与叶锈病基本相同、但越冬要求温度比叶锈病高,一般在最冷月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左右的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和万南南部地区越冬。

4、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常有发生,近年来、又成为江淮和黄淮冬麦区的常发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小麦,一般可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但在小麦中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佼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为害性最大。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小麦抽穗期前后如遇阴雨大气,温、湿度条件配合适宜就可能造成大面积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抽穗期间, 日平均气温一般已达到15.℃或更高,符合发病的基本要求;如气温比常年高,可导致病害早期暴发。长时间的连续温暖、髙湿、多雨是发病重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