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分布概况:水稻稻飞虱 |
发布时间:2014-08-08 |
稻飞虱,土名火猛子、厌虫等,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韩国、朝鲜和澳大利亚。国内各稻区都有分布和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制度的变更、高产耐肥品种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以及氮肥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稻飞虱的为害遂年加重,70年代末以来已成为亚洲水稻产区的头号害虫。 稻飞虱种类很多,为害我国水稻的飞虱主要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 灰飞虱;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褐飞虱、白背飞虱,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茧,白背飞虱次之。我国早、中、晚稻都能受其为害,在适宜的环境气象条件下,稻飞虱繁殖迅速,造成灾害严重,一般为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损失40%〜60%,甚至绝收。 三种飞虱由于食性及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性不同,在地理分布和各稻区的发生为害情况也有所不同。褐飞虱为南方性种类,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区、市)发生为害较重,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则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m以下稻区。白背飞虱的分布较褐飞虱广,但仍以长江流域为主,北方稻区亦偶尔狷獗为害。灰飞虱属广泛分布偏北种类,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以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发生为害较重,华南稻区发生较少。 稻飞虱成虫、若虫都能为害。主要为害期在水稻拔作期至乳熟末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孕穗期受害,则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乳熟期受害,则稻谷千粒重减轻,秕谷率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到,叶片青枯。灰飞虱除本身为害水稻外,尚可传播水稻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等。 褐飞虱完成一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 7℃,有效积温为401. 5℃.d;褐飞虱每年发生代数,随迁入期早迟、总有效积温多少和栽培制度差别而有所不同。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省每年可发生4〜5代;湖南中部每年5代;江西、福建中部每年6〜7代;广东中部和福建每年8〜9代;广东、广西的南部每年10〜11代。位于33℃〜35℃的苏北、皖北和鲁南稻区,常年发生2代左右;在此以北的其他稻区,常年仅发生1代。由于成虫产卵历期长, 田间发生世代有重叠现象。 白背飞虱在南岭以南忖年发少7〜11代,福建6〜8代,南吕6代,成都 5代,上海、浙江和江苏南部每年发生4〜5代,云南和贵州北部,淮河以北地区每年发生2〜4代。各地从始见虫源迁入到主要为害期,一般历时50〜60天,主迁入峰后10〜20天即为主害代2龄害虫高峰期。我国从南到北的主要为害时期依次为:广东、广西南部为5月中、下旬;广东、广西中部和由云南南部为6月上、中旬;贵州南部经广西北部至福建南部一带为6月中、下旬; 四川盆地东部、贵州东北部经湖南中部至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带为7月上、 中旬;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至浙江北部一带为7月中、下旬;江苏、安徽的中部和南部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淮河以北、陕西、甘肃等地为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白背飞虱一般在水稻分蘖期为害,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常年只出现一次为害高峰,但在南方双季稻区,除5—6月早稻上出现一个为害高峰外,9月间晚稻穗期还常有一为害高峰。 灰飞虱在福建等南方地区,每年发生7〜8代。在南方稻区以若虫、成虫或卵在麦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禾水科杂草或再生稻上越冬。抗寒力和耐饥力强。在冬季温暖的日子,仍可取食和活动。华北等北方稻区则以若虫在田边草丛、稻根丛或落叶下过冬,而以背风向阳、温暖、潮湿处最多,1 2 月份最冷时,若虫钻入土隙、泥块下不动。浙江、上海、江苏和四川等地越冬若虫于3月中旬羽化,在原产地产卵繁殖后,第一代成虫于5月中下旬羽化.以长翅成虫占优势,迁入早稻秧田和早栽大田繁殖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