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分布概况:东亚飞蝗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分布概况:东亚飞蝗

发布时间:2014-08-08

蝗虫,俗称蚂蚱。全世界已知1万多种,我国有1000余种。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飞蝗,在我国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 土蝗是指除飞蝗以外的其他蝗类,其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群落结构和发生为害有所不同。

  东亚飞蝗的发生地在我国分布区域极广,从42°N以南直至海南和云南, 西起甘肃南部和四川,东至渤海、黄海沿岸和台湾等地。其中,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即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及海河流域中下游的低沣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办、安徽、天津等省(市)是其主要发生地。

  东亚飞蝗食性很杂,主要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最嗜食芦苇、稗草和红草等杂草。也喜食栽培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髙粱、水稻、粟、甘蔗等。 大发生缺乏食物时,也能为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农作物。飞蝗以成虫和若虫(蝗蝻)咬食植物的叶片、嫩茎和幼穗等植物地上的所有绿色部分。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年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因南北地区而异。 北京以北地区毎年发生1代;渤海湾、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一般每年发生2代;江西、广西、广东、台湾每年发生3代;海南岛每年可发生4代。各地均以卵在上下4〜6cm处越冬。

  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2代区,越冬代称为夏蝗,第一代称为秋 蝗。越冬卵一般于4月下句至5月上中旬孵出蝇蝻,羽化后为夏蝗。夏蝗成虫盛期常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产卵盛期在7月上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孵出秋蝗蝻,8月上旬到9月上中旬,羽化为秋蝗。秋蝗产卵盛期在9月下中旬,一般年份即以秋蝗卵越冬,特殊年份9月间发生部分3代蝗虫, 但多数不能产卵而死亡。

  飞蝗的种群数量消长取决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因素。

  1、气候。气候影响东亚飞蝗的分布区域、每年的发生肽代数和世代数;变动以及年度或季节发生程度的消长。适宜飞蝗发生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少附、春旱多风、秋早少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年平均气温为11〜15℃。

  2、温度。东亚飞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蝗蝻的发育起点温度为20℃,整个生育期要求25℃以上天数不少于30天。东亚飞蝗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5〜40℃,最适发育温度为28〜34.℃气温较高年份,世代数可增加,从而增加当年发生量;气温较低的年份,可减少世代数。低温不利于东亚飞蝗的发生,如在黄淮平原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连续出现4〜5天的寒流,则可使卵及幼蝻死亡;而在秋乎,如出现迅速降温,也可引起幼蝻死亡。据试验,生长在25〜30℃变温下的三龄蝗蝻,如气温逐渐降低到20℃时其立即停止取食。此外,吸水后的越冬蝗卵在-10℃的低温下可维持15天,-15.℃时维持5天,一25 ℃在1天以上即死亡。

  3、降水。在我国一般多雨不利于东亚飞蝗的发生。年降水量1 000mm以上的地区,不大适于东亚飞蝗的发生。特別是春季梅雨期和中长季节连续降雨,淹没蝗虫滋生区以及促进流行性疾病,会使蝗蝻大最死亡。蝗虫取食水分增多的植物后,可降低生殖力。蝗区每年降水量的多少和降雨时期的变化对卵的生存、孵化率、孵化时间、整齐度以及蝗蝻和成虫的生存等都有较大影响。

  4、旱涝。旱涝与东亚飞蝗发生的关系较为密切;旱、涝相间出现,蝗虫发生随之严重。涝灾后,库、洼积水,减少了蝗虫栖息和产卵场所,影响了蝗卵的孵化,当年蝗虫一般发生较轻。水退后,杂草丛生,地面板结,适宜蝗虫取食和产卵,蝗虫随之迁入。在淮河流域,干旱与东亚飞蝗同年发生前两年发生洪涝再间隔一年发生蝗灾的可能性最大。再如,海河流域的蝗区前一年大涝,则往往次年飞蝗大域发,故有“大水之后,必闹蝗虫”之说,因为前一年7 —8月间降水较多,发生涝灾,而9——10月气候干旱,大部分积水退去,由于土壤含水量偏高而不便耕翻,有利于螳卵生存,故附近秋蜱残蝗集中到退水地产卵,使第二年夏蝗发生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甘旱年蝗虫发生重,洪涝年蝗虫不易发生。这是由于蝗虫在禾木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燥,蝗虫才能大发生。而目干早气温高,能促使蝗蝻生长发育,蝗蝻成活率高,成虫繁殖力强。连年的大旱是造成蝗虫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河南省东亚飞蝗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年干旱,特别时1992—— 1995年,年降水量比近40年平均值减少30%〜50%,导致蝗虫大发生。山东省连续干旱2〜3年,蝗虫必定大暴发,例如1977 ——1978 年雨水连年偏少,1978 —1982年蝗虫大发生;1986—— 1989年降水量分别为常年的75.44%,80.8%,68.7%和77.9%,1988—— 1990年蝗虫连续大发生。

  5、地形特征。东亚飞蝗分布区海拔高度绝大多数为2〜50m,如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及海河流域中下游的低洼地区。少数飞蝗发生地的海拔高度可达50〜200 m,如海南岛西南部的沿海丘陵和平原蝗远。在坡向方面,阳坡、 半阳坡比阴坡、半阴坡更适宜蝗虫的生存。坡度的重要性较前两者小,但山前缓坡地带对蝗虫比较而利。

  6、土壤。土壤是蝗虫的产卵场所,因此,蝗虫对土壤类型、质地、水分含量、PH以及表土的松紧度都有明显的选择性。蝗虫不喜在过于黏重的土壤中产卵,而沙土、沙壤土、淤泥土、黏土均适合产卵。蝗虫产卵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为:沙土10%〜20%,壤土15%〜18%,黏土18%~20%,如含水量低于5%或高于25%时,则产卵数量显著降低,且对蝗卵发疗不利。适宜产卵的含盐显在0.2%~1.2%之间。土壤PH7〜9,适宜蝗虫发生。飞蝗多选择平实土面产卵。

  7、植被特征与寄主植物。东亚飞蝗发生区的植被类型一般是以旱生和半湿生性的禾本科植物群落占主导地位,代表件的植物种类有芦苇、稗草、 茅草、狗牙根、莎草等。梢被覆盖度对飞蝗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一般蝗区的植被覆盖度在75%以下,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为25%~50%,覆盖度超过 80%很少有飞蝗的分布。不同的东亚飞蝗滋生区,其植被群落结构而较大差异。不同食料植物对东飞蝗生长、发育、生殖、寿命都响很大影响。东亚飞蝗再食的寄主植物有芦苇、稗草等25种,不喜食的经济作物有大豆、豌豆、花生、棉花等27种。特别是成虫期的寄主植物对其影响更大,如蝻期取食禾本科植物,成虫取食不喜食植物则不能生殖或生殖力很低,若以不喜食植物饲养则多不能羽化、交尾和产卵。

  群居性蝗虫有远距离迁移的习性,其迁飞过程也是性器宮发育成熟的过程。群居性蝗蝻羽化后,开始仍在蝗蝻群拭处跳动,经5〜10天,全部蝗蝻羽化为成虫后常于晴大傍晚做飞翔活动,在飞行中亦能诱发地面其他蝗群合群起飞。起飞计始于白天高温时,即11—14时之间,可持续飞行1〜3天,夜晚仍可飞行。微风时常逆风飞行,大风时可转换方向做顺风飞行。飞蝗在飞行过程中不取食,即使遇到编雨或下沉气流而被迫降落地血,亦不取食,但飞蝗迁飞结束后,为补充体内营养大量取食,造成迁入区的严重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