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发布时间:2014-08-25

 1、双层岩溶水文地质结构,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且难利用。

  碳酸盐岩因其时溶性而形成地去地下双层水文结构,降雨通过竖井、落水洞、漏斗迅速汇入地下,在兴溶山区,水分的人渗系数为0.3〜0.6,甚至髙达0.8。地下水系十分发育,在中国西南连片分布的岩溶石山区,已查明地下河2 836条,是西南岩溶水赋存运动的重要场所,其总流量达1482 立方米/s, 总长度13919km,相当于一条黄河。地下河不但是当地的主要水源,而且也是制约当地洪涝的咽喉。在枯水季节,地表水系不发育和地下水深埋导致地表土壤干旱,甚至人畜饮水困难。仅滇、黔、桂三省(自治区)就有168.7 万k㎡耕地受旱。而雨季来临,持续的降雨,口径有限的落水洞很容易被洪水所携带的泥沙、枯枝落叶等堵塞,引起洪水漫溢,淹没沣地中的耕地和农舍,酷成岩溶内涝。广西经常性的岩溶内涝面积6.12h.㎡。

  2、碳酸盐岩成土物质先天不足,造成土壤资源短缺,且易流失。

  碳酸盐岩中的成土物质先天不足,其酸不溶物通常很低。据已有研究资料,广西碳酸盐岩的溶蚀,形成1m厚的土层需要25万〜85万年;贵州碳酸盐岩溶蚀风化形成1m厚的土层需要63万〜788万年。黔桂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为6.8〜0.21g/(㎡.a).而根据流经贵州、广西主要岩溶因河流的悬移质估算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6〜129t/(k㎡.a)。 即土壤侵蚀量是岩石风化成土量的几十至几百倍。作为人类环境容错和生存空间重要标志的耕地,在岩溶石山区就逋得十分分散、零星和不足。土壤浅薄、土被不连续, 使土壤的蓄水功能下降。

  而从岩溶区的土壤结构看,碳酸盐岩母岩与土壤之间,缺失碳层,土壤与岩石之间呈明显的刚性接触,两者之间的亲和力和黏若力差,一旦遇大雨, 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块体滑移。

  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占总水资源量的比例比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而石灰土面积占总土类面积的比例比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低。换言之,随着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比例的增加,水资源逐渐以地下水资源为主;而石灰土资源占总土壤资源的份额相对减小。

  3、富钙、偏碱的岩溶地球化学背景使石灰土营养元素供给不均衡。

  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因子主要是土壤母质,而富钙偏碱的岩溶地球化学背景使石灰土钙有很高的活度。从配位体的稳定性看,虽然钙、镁有机配合物的稳定性常数低,但当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的钙含量较高时, 尤其PH值接近中性或中性以上时,钙在其他离子竞争有机配位体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其微量金属元素的迁移和植物存效性。对桂林岩溶试验场石灰土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的锌含量为164〜285mg/kg, 高于全国土壤中锌的平均含量(74.2mg/kg)和红壤中锌的含量(80.1mg/kg),并以晶形铁结合态、碳酸盐岩结命态等奋机态形式存在,其锌的主要迁移形态交换态锌与土壤呈显著负相关。即碱性环境制约了锌的有效性。

  4、岩溶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敏感,引发环境恶化、人口贫困。

  西南地区的土地面积195.69万k㎡,占全国的20.3%;共有人口4.4 亿,占全国人口的33.8%;平均人口密度220人/k㎡,比全国平均水平髙出58.6%;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国定贫困县,全国一共592个, 其中分布于西南八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县就有225个,占38%;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30%的岩溶县292个,养育了1.3亿人口,其中贫困县131 个,占西南总贫困县数的58%,因此,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除了贵州、四川、 云南部分贫困县位于少数民族及髙山峡谷地区外,大多数贫困县位于岩溶生态恶劣区,是生态与经济并发的“双重贫困”,由此使脱贫致富的难度增大。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人均占有水平是决定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的基本因素。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中可有效开发利用的水土资源短缺, 这些脆弱特性制约着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

  碳酸盐岩分布对人口分布存在某种制约关系,如广西高密度人口分布在桂南,湖南高密度人口分布在湘东、湘中、湘南,湖北高密度人口分布在鄂中、鄂东,重庆高密度人口分布于渝西北和渝西南。将此四省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与非岩溶县人口密度作对比,则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非岩溶县的85.05%,83.03%,45.78%, 54.43%。湖南、湖北和重庆岩溶县的人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岩溶县低很多。

  贵州省是西南碳酸盐岩集中分布的中心,其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邻省桂西、湘西,鄂西及渝东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人均GDP则远比邻省的低,这与当地居民靠生育、开荒和开矿与恶劣的生态环境抗争的观念不无关系。1949年,贵州总人口 1 416.4万,2002年3 837.3万,年均净增45.7万,预计到2040 年人口增长的势头才会得到遏制。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査,20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达45%,8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12.6%。而现有耕地面积中有40%是处于25°以上的坡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