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森林退化的现状与趋势 |
发布时间:2014-08-27 |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退化趋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得到一定的提高, 特别是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也提高到了 5.68%。森林面积迅速增加,部分疏林地转变为有林地。林分蓄积量也从第一次清查时的86.56亿立方米增长到目前的124.56亿立方米。虽然森林质量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不高,一些地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功能衰退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幼林增加、成林缩减、天然林遭破坏、林业用地减少、林地生产力下降、森林结构劣化、生态功能削弱等方面更为突出。 1、林木过伐引起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天然林趋重要的生态保护带和多种生物的主要栖息地。然而,由于对森林的生态功能认识不足,加之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贫困山医、林区,农民生活仍未摆脱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乱砍滥伐现象依然存在。超限额采伐使天然林大面积退化。从我国几个重要木材基地成熟林过伐的情况来看,形势更加严峻。黑、吉、蒙三省(自治区)成熟林年平均过伐10 937万立方米,川、滇两省过伐3 088万立方米,南方十省(自治区)集体林区年平均过伐2177 万立方米,其他省(自治区)年平均过伐864万立方米,即全国成熟用材林年平均资源赤字1.7亿立方米。 川西森工企业(包括地方小采伐企业)所辖的天然林,1986—1995年的十年间就减少了35%。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1958年还有45.9万立方米, 现在只有10万立方米左右。第五次与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相比,西部地区天然林减少了 16.06%。湖南省“九五”期间国家批准年森林采伐限额为1 282万立方米,而实际平均每年净消耗量为2 310. 23万立方米,每年超限额采伐木材1100 万立方米以上。 根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每年超限额采伐达8 600万立方米以 上。与第四次清查相比,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有林地因改变林地用途或征占用而转变为非林地的为281万h㎡,年平均56.29万h㎡、1994--1998年全国每年发生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达50万起左右。在第六次清查期间(1999一2003年),全国年平均超限额采伐7 554. 21万立方米,其中薪材超限额量占超采总量的66.08%。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跃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采伐消耗量明显减少,但林木年平均采伐消耗量仍高出该林区合理采伐量的2.24倍,远远超出现有森林资源的承受能力。 经过长期的采伐和对天然林的伐优留劣,我国除西南地区的滇西北、川 两、藏东南林区,西北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林区,东北大小兴安 岭、长白山林拭,以及湖北神农架、海南省和西双版纳等地有成片原始林分布外,大部分林区已逐渐演替为次生林,其至低价的疏林。1988 --1993年间有349万的有林地变成了疏林地,占原疏林面积的30.2%,使得全国疏林面积达1 505.9万h㎡,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同时,珍贵树种的面积日趋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削弱,包括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等在内的成林、过熟林蓄积在此期间下降了39.0%,则是森林资源质量下降的另一种体现。为此,不仅要加速发展人工林,而且要经营和管理好天然林,以保护森 林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森林不仅蕴藏大量生物物种,更拥有多种生物生存与繁衍的生境。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会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减弱。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开垦, 使天然林长期超负荷过伐。而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系统, 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引起森林生物多样性下降、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影响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力。例如,海南岛大片热带雨林破坏后大部分转变为橡树林和其他人工林,使得鹩哥.绯胸、鹦鹉、长臂猿、鼹鼠、 巨鼠等树栖或依树木而生的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绝迹,有的被麻雀、文鸟等地栖息动物所取代。再如,云南热带森林的大量消失或由人工林所代替,使一些珍稀树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常见的樟属随着原始森林的大幅度减少而分布零星,巳见不到成片的樟树林,有的樟属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森林破坏易,恢复难且漫长,这将对生物造成长期的危害。 2、林地流失。 林地的流失往往与非法占用、采伐等行为相伴.由于各类工程建设、开矿、采石等原因,每年有大量的有林地被改变用途或被征占而转变为非林业用地,有林地损失、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用的面积数量巨大。据统计,西部地区自第二次清查以来林业用地逐年减少,第五次清查比第二次有林地减少566.5万h㎡,减少幅度为3%,第四次清查以后,减少速度虽然有所缓和,但平均每年仍减少10万h㎡以上。西部地区林业用地本来就少,林地不断被蚕食,削弱林业发展的后劲,也加剧了生态状况改善的难度。据湖南省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地面积为1 396.7h㎡,1995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全省林地面积为1 210.7万h㎡,比新中闰成立初期减少了 185.6万h㎡。河南省的有林地逆转和流失也非常严重,1998—2003年,全省26.3万h㎡林地被改变用途或被征占为非林地。不依法办理使用林地手续,未批先或批少占多,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大量的开工建设项日非法占用林地和采伐林木现象较为严重。 据统计,有林地逆转为非林地的面积,第四次森林资源淸査期内为年平均44万h㎡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期内上升为年平均56.2万h㎡,年平均增加了12.2万h㎡,增长了27.7%。第五次与笫六次清查间隔期内有1010. 68 万h㎡林地被改变用途或被征占变为非林业用地,全国有林地转变为非林地面积达369.69万h㎡、年平均达73.94万h㎡,其中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毁林开垦等因岽而转为农地和牧地的面积84%,各类工程建设占用、征用等面积占16%。与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査结果相比,年平均林地流失状况更为严重,林地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由于更新不及时,造林后经营、管护跟不上,现有林保护措施不落实,加上乱征乱和毁林开垦,每年增加的人工林面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抵消了,森林资源总量和森林覆盖率增加缓慢。 3、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劣变、局部质量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改善。 森林三大效益的发挥是以森林质量为基础的,没有森林质暈,就没有森林效益。虽然中国已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上升,森林面积和森林莆积量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和总消耗量持平,但森林生态系统局部质量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发生劣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劣变包括其林种组成、树种组成、龄组(级)组成等方面。其主要表现为: ——天然林向次生林转化。我国现有天然林11 576.20万h㎡,除不足20%为原始林外,多数均经人为破坏,由原始林变为次生林,并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低质林。森林采伐后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森林功能明显下降。 ——林龄结构低龄化,中幼林多,成林、过熟林少。过度采伐引起林龄结构低龄化,结构不合理,造成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第五次淼林 资源清査结果表明,(幼龄林+中熟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 71. 1%,熟林占口11.2%,(成林中过熟林)比例为17.7%,幼龄林、中龄林和(成林+过熟林)的面积比例接近4:4:2,蓄积量比例大致为1:3:6, 林龄结构明显偏于低龄化。在区域上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东南部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重。如中南林远和华东地区,森林的主要成分为近期发展的人工林,林龄结构出现失衡。在华东地区幼龄林、中熟林、 成林的面积比例为5:4:1,蓄积量比例为2:6:2;中南林区面积比例为 5:3:1,蓄积量比例为2:6:2。这些地区中幼林的比:承占了绝对优势,可采资源少,给森林资源的利用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 在笫六次森林资源清齐中,虽然中幼龄林比例较笫五次有所下降,由71.1%下降至67.85%,但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在区域上表现得明极不均衡。在各地中,东北林冈林龄结构由于釆伐导致低龄化,成过熟林蓄积量比例下降现象尤其严重,其次是西南林区,但西南林区成过熟林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他地医的林龄结枸成过熟林的比例均较低,也普遍存在森林质量低的问题。林龄结构低龄化,而且73%的采伐面积,54%的采伐蓄积来自于中、幼龄林,造成后备资源的浪费。 由森林生态系统的龄组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处于退化或不成熟阶段,其稳定性很差,干扰能力低下,一旦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就很容易遭到进一步的破怀甚至崩溃。 径阶结构趋向于小径化。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还表现在大径木比重逐渐下降,小径木比重增长,主要树种蓄积减少,疏林地面积增加。这是对林业资源利用的严峻挑战。“九五”期间(1990—2000年)全国林分平均胸径下降了0.3cm。最大的省下降了 2.3cm,天然林下降了1. 3cm. 目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 8cm,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 ——林种结构欠合理。用材林比例过大,而防护林比例太小。1988--1993年间,用材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全部森林资源的四分之三,防护林和其他用途的森林资源比例较小。之后,我国的林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但第五次资源清查表明,用材林面积为9 939.50万h㎡,仍占森林总面积的64.6%,而防护林面积仅为2 138. 47万h㎡,占13.9%。这与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是不相适应的。随着林业分类经营的开展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在第六次资源清査中,可明显看到用材林面积下降至46.5%,防护林面积上升至32.4%,但对于我国960万k㎡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仍不利于发挥森林的防护效益和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仍需进一步进行合理调整。 ——混交林比例小,林分存在针叶化倾向。中国疆域辽阔,自然条件复 杂,树种极其丰富,从南到北,从平原到髙山,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森林,全国按优势林木划分,针叶林面积与阔叶林面积相当,以针叶林面积略大,针阔混交林约占3%,混交林比例小;蓄积量针叶与阔叶之比为5.5 : 4.5,以针叶林占优势。在针叶林中,以马尾松为优势的林分面积最大,其次是落叶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和云杉林,特别是人工林,针叶化趋势更为明显。 全国人工林分面积中,杉木、马尾松、杨树等三个树种的面积所占的比例达59.41%,针叶林在有些昝(市、自治区〕平均在60%以上,如湖南有72.65%的人工林是杉木(浙江68.10%,贵州67.77%,江西60.63%,福建 55.19%);广西有90.76%面积的人工林分是杉木和马尾松(安徽67.78%, 广东64.14%,重庆62.46%,湖北60.88%);黑龙江有56.54%的人工林是落叶松(吉林51.43%)。因此,在我国森林中,存在着针叶化倾向,而且林分中珍贵树种比例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 4、林地生物生产力下降,森林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偏低。 从全国水平来看,在1994--1998年间,我国活立木蓄积量(不含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西藏自治区我国实际控制线外)113.06亿立方米中,森林蓄积量100. 86亿立方米,每公顷林分蓄积最平均仅为78.06 立方米,全国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其中郁闭度为0.2〜0.4的林分而积占34 .41 %,这些指标远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水平。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林分郁闭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宁夏、新疆的林分郁闭虔仅为0.40。从林分生长状况来看,全国林木平均生长率为3.98%,每公顷林分平均年生长量仅3.36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而在1999- 2003年间,虽然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提高到84.73 立方米,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偏低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林“低龄化”造成的。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其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由第一次清查期间的109.5立方米降至笫五次清查期间的97.4立方米、下降幅度达11.1%。人工林更为显著,单位蓄积量仅为46.59 立方米/h㎡,相当于平均水平的55%,其中有邺省(白治区),如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 人工林林分每公顷蓄积量少于30立方米;平均胸径11. 5cm, 比林分平均胸径低 17%,其中浙江、广西人工林分平均胸径还不足10cm.这主要是由于造林树种以及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 5、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高。 由于人口多、人类活动强度大,我国现有的森林大都呈片状或岛状分布。 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一般都要达到其最小面积,森林的破碎化使森林的脆弱性增加,从而容易遭受进一步的破坏。 6、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高。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高,人工林特别是人工纯林的健康指数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地区,呈现南北指数高、中间指数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其空间分布格局按照森林区划来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比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天然林区以及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特别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包括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最高;其次是亚热带林区,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好,森林在遭受一定干扰后恢复速度比较快,但该地区是中国人工林的重点区域,特别是该地区大面积的人工马尾松、杉木林等纯林的出现,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的影响;再次是东北林区,物种多样性指数、生产力不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也不是很高;而暖温带林冈和蒙新林区,由于森林立地条件以及森林结构等原因,其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总体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过高和过低的森林面积较小,而中等健康状态的森林占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髙使得多数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在受到人为干扰后出现结构破坏、功能降低、平衡失调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7、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形式多样,生态功能弱化。 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分布十分广泛,而且对于不同分布区的不同 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其退化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对于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其退化主要农现为针叶林(如落叶松)遭到破坏,被一些阔叶树种(如栎类、 桦类、榛等)所取代,形成落叶阔叶林或落叶灌丛。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 退化形式则表现为落叶乔木被落叶小乔木(如山杨、刺槐等)、落叶灌木(如 酸枣、荆棘、黄栌、胡枝子等)或草本植物(如蒿、黄背草等)所取代而形 成杂木林、灌丛,或者退化成荒山草坡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 主要受人口众多、农业相对发达、废林垦荒现象比较严重等的影响,原始森 林生态系统几乎都遭到破坏而退化成为灌丛或其他杂木林,严重的地区还退 化成草山草坡甚至土地裸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发展较快的地区。西南石灰 岩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原本相当脆弱,再加上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人们为了眼 前利益大肆开发山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灌丛或草地,严重的地区甚至岩 石裸露形成石漠化。西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遭到破坏后,往往被干旱河谷灌丛所取代,而且很难恢复。如在滇西北林区,除中甸、德钦保存有 部分原始林外,大部分地区已被灌丛、草坡和少数次生林所代替。热带森林 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原始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被热带疏林和热带灌 丛所取代,还有一部分被人工林替代。 森林破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会 造成生态系统恶化。森林的生态功能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森林退化,结构 破坏,必然削弱其功能。森林退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使得森林在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降低甚至丧 失。四川省阿坝州的森林资源经过近几十年的持续采伐,资源已经枯竭,原 本郁郁葱葱的山岭成为童山秃岭,水土流失加剧。四川省甘孜州20世纪80 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居全省第一位,流失区平均侵蚀模数204万kg/k㎡,每年 注入长江的泥沙量约7亿t,90年代后以上状况有增无减。长江屮上游地区的 森林覆盖率在20世纪初约为30%,由于大量采伐森林,新中国成立初下降到 20%左右,60年代初期更是一度下降到10%左右,现恢复到约19%。随着森 林面积的减少和森林质量的下降,尤其是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长江中上游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大大衰退,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江河含沙输沙量急剧增加。森林植被减少的直接后 果是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减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使长江 干流泥沙剧増,淤积严重,泄洪能力降低,最终导致了 1998年的特大涝灾。 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灾与小兴安岭的森林采伐与破坏也不无关系。 天然林遭到破坏后,代之而起的人工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生态 状况(尤其是一些脆弱地带)起到缓解和改善作用(如三北防护林等〕,但人 工林普遍存在“太密、太疏、太纯”的问题,其种类组成单一、结构简单、 易受干扰(如虫害等〕、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缺陷,使得林分生态功能低下、经 济效益较差、地力衰退、功能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大面积的人工纯林来说, 由于树木种类单一,年龄比较接近,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水土保持 能力很弱。有关研究表明,人工林的土壤饱和持水量和土壤肥力都比天然林 低,而土壤侵蚀量则大于天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