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湿地退化的主要危害 |
发布时间:2014-08-30 |
湿地生态系统的巨大服务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取的效益。湿地下净水质,上洁空气,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被冠以“绿色水库”或“生物贮水库”之称;湿地不但是人类生命和文明的摇篮,又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可博生资源,史被称为“物种基因库”。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根据人类利用湿地的方式和湿地功能的性质, 人们将其划分为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表现为水资源、 湿地产品(粮食、鱼、虾、蟹、贝、藻类、莲、藕、菱、芡、木材、芦苇、 药材等)、湿地矿产、能源(如泥炭)、水运、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等;间接利用价值(功能价值)指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 嫩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栖息地。 湿地退化将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从湿地丧失与退化对区域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主要危害有以下方面: 1、加剧了洪涝与干旱灾害。 湖泊湿地因围垦和泥沙淤积,调蓄功能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加剧。以洞庭湖为例,围湖垦殖使调蓄湖面大大萎缩。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区共加修堤垸266个,使湖怕水面净减38.1%。据测算,湖区每围垦100k㎡,可导致城陵矶出口水位抬高0.03m。1998年城陵矶最高洪水位比1954年最高洪水位还高1. 39m,其中围垦导致水位抬高0.5m. 江湖关系的恶化,使堤防建设增加的抗洪能力被调蓄能力锐减而洪水位抬升所抵消。目前,洞庭湖区抗洪大堤较1949年普遍加高了2. 5〜4.0m,堤高水涨,洪水位也抬高了1.5〜3.0m,常出现“平水年份高洪水位”的情况。1983年的洪水为5〜10年一遇,但西洞庭湖洪水位却超过1954年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位1〜2m。水涨堤高的恶性循环,导致堤垸内田面一般低于外湖(河)洪水位3〜8m,演变成为 “悬湖”,威胁着掠内的农业与社会经济活动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使垸内积水难以排除,形成严重的游渍灾害,国家和湖区广大群众防洪除涝的包袱口益沉重。据统计,湖区的洪涝灾害出现频率不断加大,就大洪涝灾害而言,1952—1979年,平均间隔5年1次;20世纪80年代每隔三四年1 次;而1990—1999年间竟发生7次,几乎年年有灾。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太。1996年洪水使湖区145座大小堤说溃决,淹没农田80.7 万h㎡,102.1万人被迫转移,直接经济损失303.6亿元;1998年湖区再次发生特大洪水,外溃大小堤垸142座,洪灾面积26.3万h㎡,农田积水深度一般在1. 0〜1. 8m,受灾人口947.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1954年特大洪水,流域受淹面积53.5万h㎡,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1991年洪水,受淹面积34.0万h㎡,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1999年洪水,受淹面积26.7万h㎡,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1亿元。洪泽湖、巢湖水情多变,洪、涝、旱灾交替发生。 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持水能力大,饱和持水量可达400%〜1 030%,|有“生物贮水库”之称。由于大面积开垦沼泽,三江平原蓄水和均化洪水的功能被削弱,加大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该这1960和1981两年同为大涝年,且1960年的松花江洪水比1981年还大,但1981年的受灾面积却比1960 年多110万后h㎡,绝产面积达106万h㎡,减产粮食22.5亿kg。与此同时, 在沼泽开垦后,春旱或夏旱的出现频率也加大。1949--1974年,该区仅有3 个干旱年份,而1995—2005年间,舂旱或夏旱年出现达8次。 2、湿地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并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虽较大,河川径流量达27115亿立方米、但因人口众多, 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水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26%。目前,全国水资源供需矛质十分突出的地医,在北方主要有黄淮海平原、辽河中下游、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山西能源基地,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供水紧张的形势尤为严峻。在全国467个城市中,有近300个城市缺水。农业增产在很大程度上与发展灌溉有关,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又受制于水资源。湿地的水质污染,使许多河段和湖泊沦为劣V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形成了水量越少、水污染越重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状况。 污染的湿地水体用于灌溉,又可导致农产品污染,危及人类健康,而清洁的水体,又是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 湖区污水排放以及大规模的湖泊养殖等,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营养负荷不断增加,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蔓延,溶解氧含量下降, 透明度降低,使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渔业生产,还对湖区人民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1990年夏,在太湖蓝藻大暴发期间,密集的蓝藻水华覆盖湖面达数百平方千米,局部湖区Chla含量高达300mg/L 以上,造成无锡市多家自来水厂过滤池堵塞,水质型缺水,迫使116家工厂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人民币以上。 海岸带湿地的污染也导致自然贵观的毁坏和生物资源量下降,据《福建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该省近岸海域海水中石油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闽江口汞含量超标,主要海湾的生物种类均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连湾由于污染而荒废的滩涂湿地面积333h㎡,一些名贵海珍品遭到严重损失,据粗略统计,年损失海参约1万kg,干贝约10万kg。 3、湿地萎缩使渔业资源受损。 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部门,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基地,但围垦、污染和江湖阻隔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水产资源的自然增殖,导致渔业资源衰退。 水生植物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围垦不仅直接导致菱、莲、芡、苇等水生经济植物分布面积骤减,同时也使鱼类赖以繁衍的空间缩减。以太湖为例,原东太湖是水生植被发育最好的地区,水生植被平均单产30 t/h㎡,总产量达44.3万t。 约占整个太湖总产量的90%,也是全湖色类资源最丰富和鱼单产最高的地区。 由于水生植物分布医被大面积围垦,围垦面积占东太湖面积的50%,育接减少了天然包突索饵和产卵场所,导致包类资源衰退。 围垦对鄱阳湖渔业生态的影响尤为突出。该区渔业以鲤、鲜为主,湖滩草洲是鲤、鲫等喜草性鱼类自然产卵和子鱼育肥成长的必要条件。在1961— 1984年间,围垦使鄱阳湖良好的产卵场从5.2万减少到2.6万h㎡,由此,每年损失的渔业后备资源可迖16. 9万相当于鄱阳湖常年天然捕捞产量的6〜8倍,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极其严重。 江湖阻隔对负类资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湖泊原与江河水系自然沟通,洄游性龟类(如鳗鍤、鲥鱼、刀鲚等)和半洄游性色类 (如青、草、鲢、鳙等)不仅是通江淡水湖中的常见种类,而且是重要的捕捞对象,在捕捞渔业产量中片畚较大比重,如今这些种类已急剧减少,基本上已无捕捞产量,鲮鲡、鲥鱼及河蟹等巳几乎绝迹。 在天然鱼类资源本已不断减少的形势下,酷鱼滥捕又进一步加速了鱼类资源的衰退,天然捕捞产量下降,尤其是大型鱼类和高龄鱼类越来越少,低龄鱼和幼鱼在捕捞产量巾所片比例越来越高,使大然捕捞渔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4、土壤侵蚀和海岸侵蚀加剧。 湿地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三江平原沼泽在开垦过程中,平原区的岛状林几乎被砍伐殆尽,加上沼泽、草甸植被的破坏, 风行无阻,风蚀日益加剧,全区约有近百万公顷农田遭受风蚀危害。在松花江以北的窠北、绥滨地区,植被破坏后还出现局部沙化,如军川农场10队有75处农田出现流沙,11队沙化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风蚀和沙化导致土壤肥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风蚀严重且出现沙化的土地,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由59.5 g/kg下降到6. 41 g/kg和由27. 02/kg 下降到4.45g/kg. 海岸侵蚀是我国滨海湿地区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植被破坏、开采砂石和矿物,以及受台风、潮流的袭击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在沙质海岸区,采挖建筑用沙已使许多沙质海岸遭受破坏,海岸侵蚀加剧。一些沿海湿地的破坏使许多沿海城镇严重地受到海水的侵蚀和渗透,海水对淡水系统的影响直接威胁着当地的淡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超采导致海水大范围倒灌。 如辽宁省大连、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地下水采补失调导致海水入侵面积达728k㎡,严重影响了地下水水质。 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的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滩涂的游泥中,对防止海岸侵蚀有重要作用。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随之产生强大的风暴潮,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距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海滩上,因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堤岸安然无恙。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20 多万人遇难,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然而,在这次海啸中,印度秦米尔纳杜邦的卡德拉尔区由于有1 400h.㎡红树林的防护,其中的6个村庄6 000 多居民幸免于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红树林面积已丧失了54%。现有的红树林树高在 2 m以下的占68.8%,多为次生群落,呈现灌木或亚乔木,生长缓慢,人为干扰严重(人工干扰很大的占34.7%,人为干扰极大的残次群落占33.3%), 抗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尚较差,因此,有待于大力加强红树林持续利用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