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我国生态气象灾害预警现状

我国生态气象灾害预警现状

发布时间:2014-09-07

1、重视生态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戈壁,属干旱、半干旱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髙温热浪、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态气象灾害的研究工作进展也比较快, 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在对气候变化的评估中,我国有两个复杂的气候预测模式参加了评估比较,大型的气候试验计划都有我国科学家的参与。2002年出版《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2005年出版《中国气候与 环境演变》,系统评估近年来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科学事实,综合分析其经济社会影响,提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建议,并对未来变化作出预测。 2007年国家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吸纳了第四次报告的最新成果,就气候变化对中国区域的生态系统影响进行了评估。为了落实报告内容,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以及国务院下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

  2、加快建立应急预案和监测网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包括突发气象事件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5 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各省(市、自治远)都已制定省级应急预案,333个地级市中有310个、2861个县(市、区)中有2 347个也出台了救灾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国家应急工作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

  在生态气象灾害监测上,我国已编制了《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 建立了生态气象监测网,干旱、台风、暴雨等监测网也相继建立,预警系统及各地应对突发天气事件的应急方案陆续建立,为防御灾害打下了基础。“十 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把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列入重点发展任务。充分利用卫星、雷达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切实增强对大气、海洋、水文、地质的监测能力。 3、增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能力

  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 统,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 根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提高预测水平。

  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髙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加强以下四方面的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能力,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重要位置,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防范极端天气气候灾害。

  ——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杜会等方面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的研究,增强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和科学研发,增强气候变化业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建设,推进中国气候观测系统: 和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的建设,形成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成为国际科技界认可的研究成果。

  ——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舆论引导能力,抓紧编写科普宣传材料,普及基础科学知识,提髙全社会的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气象灾害的预瞥通过四个途径发布:

  ——电视,中国气象局正在推进中国气象频道的落地工作。

  ——手机短信,一旦发生突发性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和通信部门可以群发预瞀信号。此外,气象部门还与相关部门联合采取小区广播技术,提高预警信号的覆盖面。

  ——利用移动和固定电视显示屏,通过显示屏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特别是市民提供气象预警服务。

  ——利用卫呈广播技术,使气象信息能够到达传统通信手段到达不了的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实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