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生态气象灾害的危害性 |
发布时间:2014-09-09 |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生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呈逐渐加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则是自然方面的因素,即气候变暖导致台风、暴雨、大风、沙尘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从而使生态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加剧,如暴雨冲刷土地增加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泥沙下泄, 使行洪能力减弱,引发洪涝灾害等。气候干旱加剧了湿地退化,使荒漠化发展、绿洲退缩。大风沙尘暴淹没农田,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等。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促使生态灾害趋重发生。如森林乱砍滥伐、草原区过度滥垦、滥采、过牧,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得不到奋效恢复生息,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现存面积质量下降,涵养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比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从25%下降到13%以后,有46 个县的年降雨量减少了10%〜20%,历史上罕见的春旱也经常出现。2005年重庆市发生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 森林和草地面积急剧减少的结果,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1%,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t。在所有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烛面积165万k㎡,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 5万k㎡,新增水 土流失量超过3亿t,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最为严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在荒漠化防治方面,虽然我国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但局部治理、整体发展的局面从根本上仍未得到改观,“绿了一条线,荒了一大片”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荒漠化平均扩展速度为1 560k㎡/a,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增至2 100k㎡/a,到90年代中期已经达到2 460k㎡/a、每年沙漠化的土地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粜,截至2004 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k㎡./a,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46%,与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相比,五年间减少37 924k㎡、年均减少7 585k㎡ ;仝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 97万k㎡,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减少沙化土地面积6 416k㎡,年均减少1 283k㎡。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风暴”,造成85人死亡, 264人受伤,31人失踪,影响范围约达100万k㎡,37万h㎡耕地因黑风带来的沙土掩埋而绝收。这次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6亿元。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方面,内蒙古乌梁素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渔业生产急剧萎缩,19种鱼类已绝灭。最近十年内,乌梁素海面积已缩小了20k㎡,如不尽早治理,估计目前其273k㎡.的湖面面将在30年内成为芦苇沼泽地。 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3%〜6%,仅各种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40亿〜50亿元,粮食损失25亿〜30亿,人员伤亡数千人。 由于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除台风、暴雨(雪)、大风沙尘暴、干早、 雷电、冰雹、霜冻、浓雾等气象灾害外,还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均由气象灾害引发。上述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发生频次多、危害范围广。其中平均每年发生干旱灾害7.5次,洪涝灾害5.9次,热带气旋灾害7.0次,冻害2.9次,干热风害1. 5次。我同一年中发生上述五种灾害的总次数最多达36次(1971年),最少15次(1954 年)、平均每年发生24.8次。 ——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台风、暴雨、沙尘暴、雷电等气象灾害具 有很强的突发性,且危害的对象广泛,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续时间长。一般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大 旱,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连年发生。根据1951—1990年的统计,黄淮海地区发生秋夏连旱有11年,夏秋连旱达20年。此外,连阴雨灾害一般持续10天左右,有的长达20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