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生态气象灾害管理系统 |
发布时间:2014-09-10 |
1、综合监测系统 为了有效地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的预报、预防,提高灾害防御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生态气象灾害的监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生态系统组成的多维性、多层次性和多因素关系的复杂性,也就要求不同学科的科研、业务单位之间相互协同配合,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对某一生态气象灾害所处的生态系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结构、功能等全方位的监测,增加站点密度,扩大监测的覆盖范围。特別是在生态脆弱区、灾害高发区布设生态监测站点,因为这些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较大,环境指标最易发生变动,并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监测内容方面,不仅要对生态系统的大,生物、土壤、水资源、病虫害等幵展监测,还龙对灾害在时间、空间方酣的变化,上地利用现状、生产收入水平、当地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进行监测和调查。气象部门应利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三站四网”建设的机会,努力构建以遥感监测为主、 以地面监测为辅的生态观测网络。不仅要在流域上游的无人区、天气盲区增加中尺度区域地面监测站,还要发挥“3S”高科技监测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在气候相近区域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采取实地调查与航片判读调杏相结合,实验区、典型区调查与面上调布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获取生态监测资料,提髙牛态监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为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森林、草原、湿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生态灾害的动态演变分析、预报、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性资料。 2、信息管理系统 生态气象史害信息管理是根据灾害发生与其影响闲素之间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模块设计。其功能应具有数据存储、查询、图形动态演示、统计分析、预测模型应用等。 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生态系统数据管理、图形处理、统计计算、模型应用等四个子系统。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中应将流域或区域单元历年各种生态灾害的发生时间、发生范围、发生强度、危害程度、各种灾害统计特征值、指标值以及各种资源环境信息遂项分类,建立和完善生态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重大气象和生态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实时信息数据库,便于信息快速查询检索,为统计分析、动态趋势演示、模型建立、预报、生态灾害区划、评估和多目标决策提供便捷服务,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灾害的管理建立在自动化、模式化和科学化水平上, 更好地为生态系统资源管理、改良、防治和合理利用服务。 3、预测及评估系统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气象灾害预测体系,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会商分析,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颈测。准确的预报是应急服务的基础,要千九百计地做好针对生态灾害易发区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加强针对性的服务,尽可能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一方面做好暴雨、冰雹,干旱、暴雪、雷电、大风、沙坐暴、寒潮、霜冻,低温、高温、干热风、龙卷风、下击暴流、浓雾等气象灾害预报,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重大气象灾害信以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提高重太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灾害性天气与生态气象灾害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开展生态气象灾害预报。如水上流失与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持续时间、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然因素 密切相关,据此可以开展水土流失产沙量预报。对江西兴国县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降雨量(20.5 mm)和坡度(33.°)相同的条件下,降雨强度为82mm/h的径流量与冲刷量分别为降雨强度4.2mm/h的32倍和17倍,即降雨 强度越大,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裎度就越大,水土流失量也在增加。 要利用“33”技术获取的空间数据和处理能力,做好不同区域降水强度等级预报、洪涝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和流域湿地暴雨径流模型,提高洪水预报准确率,对准确预报产沙量、评定水土流失程度、指导开展重点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要建立各种生态气象灾害预报模型和地理区划,开发农业、生态、航空、能源、交通、森林草原火灾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及评估服务系统,有效开展对沿海台风暴雨、森林大火、山跃洪涝、矿山瓦斯爆炸、工业有害气体泄漏、空气污染、疫区气象服务,以及道路雾、雪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工作,扩大服务面。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物资供应、 救助、赔偿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云图、 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加强预报逐级指导,提高预报精准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