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生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预案

生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预案

发布时间:2014-09-10

目前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下述为一般灾害性天气管理应急预案,对生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与生态气象灾害奋关的暴雨、冰雹、干旱、暴雪、雷电、 大风、沙尘暴、寒潮、霜冻、低温、高温、干热风、龙卷风、下击暴流、浓雾等气象灾害,以及因气象条件影响,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气象农害应急处置。

  2、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形成应急合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的现代化水平。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响应、早处置。

  3、组织指挥体系

  ①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国家、省、地(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分管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总指挥,由各级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气象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其他各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各级气象局,主任由气象局主管业务副局长担任。

  ②职责分工:各级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工作,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指挥、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和终止实施本预案,以及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重大事项。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执行应急指挥部调度指令,贯彻落实指挥部工作部署;协调处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组织有关部门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收集、调查和评估气象灾情;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预案; 管理气象应急物资和装备仪器;建设和完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中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 预报预测、警报发布;负责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水利、农牧、林业、国土资源、环保部门负责及时提供和交换水文、干旱、农牧业生产、森林(草原)火险、地质灾害、环境监测等信息,对易遭受损害的地区和设施釆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大。民政部门负责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及灾民生活救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储备救灾物资。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灾区社会秩序。卫生部门负责组织调度、抢救受灾伤病员,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等灾区防疫工作。 广播电视、通信、安监、建设、财政部门分别负责做好灾害信息播发、广播电视宣传动员、新闻报道、通信线路设施、公路铁路的畅通、灾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灾后复重建规划和工程建设、灾害应急资金拨款、灾区的抢险救援。

  4、预警和预防机制

  ①信息监测与报告: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总收集和预测、评估工作,其所属气象台站具体承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灾情收集任务。各级气象台站获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最新信息应及吋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突发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信息。报告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时间;气象灾害种类和特征、发生时间、 地点和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②预警预防: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测、警报信 息,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部署,并上报本级政府和省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达到预警级别的,及时向可能发也气象灾害的市、县应急指挥部通报;对可能达到严重、特别严重预警级别的,及时报告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由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

  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省应急栺挥部办 公室根据需要进行检査、督促、指导,及时将准备情况报告省(市、自治区) 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12121”、短 信等各种媒体做好灾害信息发布。在主要场所和路段增设气象预警塔、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扩大覆盖面。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对没有制定预警信号的气象灾害,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根据灾害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5、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四级:一 般(Ⅳ级、蓝色);较大(Ⅲ级,黄色);重大(Ⅱ级、橙色)和特别重大(Ⅰ级、红色).

  ——Ⅳ级预警(蓝色)。各级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 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由事发地的县级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IV级预警。

  ——Ⅲ级预警(黄色)。各级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势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3级,由事发地的市(州)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III级预警。

  ——Ⅱ级预警(橙色)。各级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由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II级预警。

  ——Ⅰ级预警(红色)。省(市、自治区)内各级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迖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 级,由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决定启动I级预警。

  6、应急响应

  ①分级响应程序。按气象灾害的严車性和影响程度及范围,气象灾害应急启动级别设定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等四个响应等级。

  ——Ⅳ级响应(蓝色)。一般(IV级)气象灾害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灾害发生地的驻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迅速自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由同级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

  ——Ⅲ级响应(黄色)。较大(III级)气象灾害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灾害发生地的市(州)政府应急办公室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由同级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

  ——Ⅱ级响应(橙色)。重大(II级)气象灾害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省(市、自治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迅速启动本预案,同级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

  ——Ⅰ级响应(红色)。特别重大(I级)气象灾害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省(市,自治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迅速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请求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灾害发生地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上一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气象主管机构报告。预案启动地所在气象主管机构及所属气象业务单位、气象台站的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每天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踉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加强天气会商,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②信息共享和处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资源共享。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大气象灾齊应在事件发生2h内初报灾情,6h内化报重要灾情,24h内上报调查灾情.因客观原因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③应急通信方式。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各有关单位应保证通信畅通, 并将值班电话和输助通信方式报告同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④指挥与协调。预案启动后,由各级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应总处置工作.必要时建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现场的指挥与协调,应以灾害发生地指挥部为主,成员单位和相关的组织、单位和个人应当遵照现场指挥部的应急工作部署。必要时,省(市、白 治区)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提供相关专业咨询, 供现场指挥部决策参考。

  ⑤紧急处置。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政府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利用信息平台,跟踪全省(市、自治区)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情况,监控和接收气象信息。并根据巳经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气象灾害情况,提出处置建议。

  重大或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 指挥各成员单位、专业成急队伍及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每天小时值班制度。灾害发生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对重点地冈、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进行保护。必要时,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向社会征用物资、交通工几和相关设施、设备。

  ⑥安全防护。参加现场应急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害发生地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保障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为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 护用具。需要公众参与时,应当对公众讲解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灾害发生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及时指导人员疏散,尽量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级政府应当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和公众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⑦灾害评估。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气象局负责組织气象灾害评估。 跨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评估由共同的上级气象局负责或由其指定的单位负责。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政府和上级气象局。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⑧新闻报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情况,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

  ⑨应急结束。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相应级别的应急指挥部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报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发布结束应急状态公告。

  7、后期处置

  ①善后处置。灾害发牛地应急指挥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及时组织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闱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报同级应急办公室、上级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并按规定社会公布。

  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后,灾害发牛地政府应当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卫生部门应当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消毒与疫情监控的组织、指导工作。环保、卫生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污染物收集、清理等处理工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归还征用物资、设施、设备或占用的房屋、土地;不能及时归还或者造成损坏的,应按国家规定予以补偿。

  ②社会救助及保险。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做好灾民有关保险理赔和赔付监管。

  8、保障措施

  ①通信与信息保障。以现有国家气象通信网为基础,以数字宽带和卫星通信为主体,无线传输方式作为备份,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信息通信专用网, 确保预报、警报、天气实况和灾情的传输。应急救援现场应与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部之间保持通信畅通;通信、无线电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所需的无线电频率、带宽、信道等,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现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灾害发生地政府负责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各级气象业务部门应在现有业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健全和完善气象史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资源数据库。明确和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办法,以及传播渠道、方式等。各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罾分析、评估和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本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重要信息和已报信息的变更应当立即报送。  ②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各级政府和市政, 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减灾等方时的专用物资、器材、工具的储备,建立相应的物资数据库,并对其购置、库存、使用、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各级人工影响天气组织应当加强装备、弹药的日常管理,确保一旦接到指令,能够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包括地面自动气象站网、 新一代天气雷达网、雷电监测网、高空探测系统、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 以及气象仪器备份和装各维修维护设备(气象仪器检测、维修工叔,防雷设施检测设备)等。

  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应按各级应急指挥部的指令,开展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各级政府应组织引导预备役部队、民兵、大中小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建各类群众性的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性气象灾害进行先期处置。

  公安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保障道路运输秩序;市政部门应及时做好城市道路的清障工作;交通部门(含铁路)应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公路、铁路设施进行抢修,并根据应急工作耑要,及时开通空中紧总运输;必要时,各级应急栺挥部可紧急动贤和征用社会交通设施、 装备。

  卫生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按照“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原则组织实施应急救护。医疗急救机构负责院前急救; 各级医院负责后续专科救治;红十宇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救护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灾害发生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预案的要求,做好相关物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政府应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经费保障。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各级政府应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动员机制。

  各级政府应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建设适用于气象灾害避险的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并完善紧急避难场所的各类指示标志。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可与公园、广场、体育馆、人防工程、学校等建筑相结合。

  ③技术储备与保障。各级应急指挥部应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 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气象灾窖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依托相应的科研、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频报、预警、应总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④宣传、培训和演习。各级政府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导及防御的相关知识,使公众掌握正确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技能。各成员单位应对本单位应怠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气象灾害预警、救援应急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