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重大生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技术措施

重大生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2014-09-13

限制植被建设的主要因子有土地资源状况、水资源状况、人类活动状况以及具体的环境特点(如地貌、土壤、气候等〉,对植被建设所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人工营造、封育保护、人工改造、结构调整等。

  1、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灾害多发生在西部自然条件严酷、经济落后的山区、荒漠区等欠发达地区,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这里种植结构单一、耕作技术水平低,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收益不高,浪费严重,反过来又加重了生态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为了从根本上逐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针对不同生态区域资源类型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重组, 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研究认为,年降水量350〜400 mm为农牧分界线。在年降水量400mm以下的地域,因地制宜,荒山荒坡荒沟实行退耕还林(单),以牧为主,农林业为辅。种植业以耐旱作物和品种为主,如谷子、豆类、胡麻、马铃薯等作物。种地弓养地相结合,重视发展沙草产业。在年降水量400〜550mm的地域,要实施牧林牧比例协调综合发展,种植业可多种耐旱作物和品种,秋收作物的比例大于夏收作物。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的地域,以农为主,林牧为辅,秋粮作物与夏粮作物比例要协调。

  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特色作物。利用当地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如廿肃的油橄榄、黄花菜、 百合、蕨菜、木耳、黑瓜子、啤酒大麦、啤洒花、酿洒葡萄、药材等,以及 新疆的棉花、甜莱、瓜果等。特色农业要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 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产品的外销量。

  要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我国的主要牧区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大多在干旱半干早地厌,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些地冈要加强草原建设,增加人工牧草和改良草场面积;引进优质牧草,发展草业;采用畜产品的先进加工技术,创办现代化的畜牧产业。在农区也要建设人工牧草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甘肃省酒泉、定西等地发展的牧草基地就是一个范例, 它们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和长江上中游地区,应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闻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以草定畜,从而起到拦截雨滴、涵养水源、调节地面径流、固结土壤和保持水土的目的。 广西等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总结出石山封山育林、石窝造林栽竹,实行乔、灌、 草、藤有机结合的洽理模式,利用雨水条件好的优势,不仅封育成本低,而且大力推广任豆和吊丝竹等优良树种,材质好,长势快。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中药衬、花椒、砂仁等具奋市场优势的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草植被。

  林草种植在不同生态医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总体上应主要靠天然降水解决植被的需水问题,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修复猎施上,主要是通过实施封育保护措施,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降水条件考虑,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干旱及半湿润区, 植被建群物种的选择应以中旱生及旱中生植物为主。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地区,应以旱生和强旱生物种为主。从不同生态系统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通常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种方法。物种选择应以乔、灌为主, 结合草本植物,形成水土保持型乔一灌一草复合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重点实行封禁、保育,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并根据草地生产力,确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过牧,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对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坚决退耕还草,进行补播补植。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人工改良草场;荒漠生态系统应以封育保护为主,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植被。

  禁止垦荒、打井、樵采、开挖野生植物等人类活动,防止土壤结皮的破 坏、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水分微循环的改变。其中绿洲一荒漠过渡带是生态退化的敏感区,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可发展灌溉型防护林体系。植被建设上除大面积种植耐干旱、耐盐碱、生长快的强旱生和超旱生灌木外,在水分条件允许时发展以新疆杨、二白杨等树种为主的高大乔木林以及人工饲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形成乔灌草三位一体、阻止流沙向绿洲推进的防护体系,有效抑制绿洲外围风沙侵害;绿洲生态系统要合理安徘农林牧用地比例, 依种植类型分别建立农田防护林、草场保护林、防风固沙林、经济林、薪炭林等,逐步形成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3、改进农业耕作生产技术,提髙抗水蚀、风蚀能力。

  水蚀、风蚀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两种主要形式。水蚀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特别是坡耕地上,是指雨水或融雪水乃至灌溉水流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风蚀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将农田表层土壤颗粒吹起、移动和降落,致使寂田土壤遭到破坏的现象。由于风蚀和水蚀的发生,土壤中的细小黏粒被流水或风力冲走,土壤闭粒结构遭到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蓄墒、 保肥功能减退,引起土地生产力下降。

  在防御水蚀技术方面,丘陵地区可实行坡改梯,通过减缓坡度、截短坡 长、改变小地彤,有效减缓田面径流,蓄存降水。耕作方法上实行等高耕作、 沟垄耕作、区田耕作和草田轮作,提髙蓄水、保土、保肥和抗水蚀、抗冲能 力,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提高土壤生产力。防止风蚀的农业技术措施 有精秆还田、绿肥和农作物轮作,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髙土壤的渗水性。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采用免耕法,避免土壤表面过分疏松, 并用农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等增强抗侵蚀能力。此外带状种植、多熟种植、 合理密植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收到防风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