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交通气象灾害的防御 |
发布时间:2014-09-22 |
现代交通发展很快,火车提速、航班增加、航线增多、机载船载量增大, 高速公路里程迅速延伸,管道交通开始起步,气象灾害对交通的影响日趋显 著。人们虽然无法控制交通气象灾害,伹在交通气象灾害面前也并非束手无 策。随着交通气象灾害危害不断显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加强交通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交通、气象部门联合协作,分析交通气象灾害的特点、规律,加强了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对策研究,作为交通智能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通气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高速公路浓雾监测与预警、临近预报系统等一批成果相继投入业务使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促进交通安全杨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闰生活需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驾乘和交通管理人员的参与 现代交通相对来说还是新生事物,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许多驾乘人员对其功能、标志、信号、服务设施、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不很熟悉。因此,加强对驾乘人员的宣传教育,普及有关交通法规和交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知识,增强驾乘人员交通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交通气象灾害的防御离开广大驾乘人员的积极参与,防御工作将大打折扣。 现代交通的气象保障及相应的交通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种髙科技、高难度的工作,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是21世纪发展的趋势,过去的常规气象和交通管理经验、措施和方法已不能适皮现代交通气象保障的要求, 必须加强对交通管理人员的培训,加紧培养一批适应现代交通发展的交通气象和交通管理队伍,提高他们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对交通管理的能力。 2、交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对交通气象灾害实施防御的前提是驾乘及交通管理人员及时知晓交通沿 线,沿途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状况,而这又依赖于交通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 监测是预报的基础,离开监测和监测资料的积累,实施有效的预报则是难以实现的。国内外气象部门为了实现常规天气预报,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在全球以一定空间的间距布设了大量的气象观测站,并以一定时间间隔,采用包括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多种观测手段开展气象观测。这些观测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实现汇总和分发,为气象人员了解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云天状况、天气现象、气象要素等的分布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但这种观测存在观测站点稀疏〔如江苏省只有13个〕、时间间隔长(3小 时一次)的缺点,难以满足地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此,全国气象部门在各 市、县建设了气象观测站,并在最近几年加快了气象现代化业务建设,以更小的间距〔一般在15〜20 建设了大量自动气象观测站〔如江苏全省布设自动气象站近千个〕,引进了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结合卫星遥感,初步实现天基、地基、空基的立体观测,并加快了气象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升级改造,这些都大大丰富了预报制作所需的气象观测信息量,缩短了获取观测信息的时间,为气象预报人员及时了解夭气系统及其演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尽管这样,以制作常规预报为目的的气象观测及通信网络仍然无法满足交通气象保障的高要求。影响交通运营的恶劣天气既有大尺度的天气系统又有较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它的生消和分布既受大范围天气的影响,也受局地气象要素的制约。所以常规气象观测为交通气象保障提供了基础的背景资料, 但交通气象灾害具有地域差异和随机突发性,特别是低能见度浓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更为显著,因此针对交通气象灾害的特点,在重要区域、场所或沿线增设满足特殊需求的监测设备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高速公路和江河沿线按一定间距布设自动监测站,采集有关常规的、非常规的气象信息,与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交通沿线的视频监控信息及气象信息共享等决策支援平台,实时监测交通沿线的天气状况,这对于提高监测多种灾害性天气和预报预警水平是有益的、必要的。 有了不同范围、不同方法、不同视角的具有针对性的交通沿线气象监测信息的支撑,在经历一定的资料和经验积累后,运用气象科学及相关的理论、 技术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与认识交通气象灾害的机理,及时获取灾害天气孕育过程、形成机制和前期征兆,对交通气象灾害作出及时、正确的预警预报是能够做到的。交通指挥部门得到这些信息后,采取相应的管理决策措施,将卓有成效地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正式提出并开展交通气象工作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实践业已证明交通气象灾害是可监测、可预报的。例如在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进行的以低能见度浓雾的监测预报为重点的试验、 研究和服务,已取得明显的成效,由初创阶段的无锡段推广到江苏全线。公路沿线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的有效使用,大大减少了因不利气象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减少了无谓封路的时间,提髙了运营效率,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3、促进交通、气象学科的融合 交通气象是适应和满足现代交通对气象保障特殊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化服务领域,它涉及交通、气象、建筑、材料、仪器、通信、管理等多个学科。交通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要依赖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融及新理论、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有效运用,不仅需要对交通气象灾害自身特点、发生、分布规律的再认识,而且应进一步研究交通气象灾害与交通工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交通设施材料的改进,根据当地天气气候特点优化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使之能够在其使用期内有效地抗御各种气象灾害,确保重要交通设施的安全。同时还需要研究交通工具与气象环境的相互作用,合理改良交通工具性能,提高其在不良气象条件下的操控稳定性。此外,尚需要研究和建立各类交通气象灾害的防御应对措施,完善交通预警和管制标准及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传播,不断通过科技创新,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髙交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从而使交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信息真正成为交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利用交通资源、提髙运行效率, 显然,交通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交融、相互 促进。 近年来,交通、气象、建筑等领域加强了融合和协作,有效提高了交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水平。如现代大型桥梁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开展建设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通过桥位气象环境的观测研究,合理确定极端气象参数,为大桥抗风功能等设计提供了依据,避免了取值过大造成巨额浪费以及取值过低给工程使用期的安全留下隐患。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在施工期由气象、交通部门合作,研究建立大桥施工期气象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地避免了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提髙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又如,江苏、吉林、广东等省气象部门与交通部门合作,研究高速公路低能见度、路面打滑指标与交通管制标准。江苏省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在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全线建立26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和高速公路气象保障与决策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高速公路气象保障提供了示范。新疆气象部门与铁路部门协作,建立乌鲁木齐铁路大风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在火车运营防御大风灾害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交通中提高安全与畅通保障能力是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正有力地推动交通气象的发展,相信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交通气象在未来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气象灾害的防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