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气候适应和遗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4-11-22 |
在人体皮肤和各种组织内部,分布有许多感受器,它们能够感受到机体内外的环境变化,并通过神经系统对感受到的变化产生反应。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皮肤、眼、神经等器官因受环境刺激而产生不同的感觉,经过大脑神经系统整合后形成的总体 感觉的适宜或不适程度,就是人体舒适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舒适度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和涵义。 舒适与否是一种感觉和状态,具有主观和客观双重特性和标准。从感觉的角度来讲,舒适度是人的主观认知和感受,标准因人而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舒适度是人体机能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保持正常运转时的一种状态,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舒适或不适所伴随的生物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并以一定的生物指标或生物过程特征为判别标准,所以说舒适度又具有客观性。 在自然环境中,气象因素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因子,包括人体对自然环境中温度、湿度、风、太阳辐射、气压等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过程的生理适应程度和感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一个舒适或适宜的范围或区域,超出该范围则感觉不舒适,偏离舒适范围越 远则舒适感越差。这种影响不仅在主观上可以感觉到,同样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在人体的生物过程中。 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来讲,舒适度是一类生物气象学指标或群体性感觉指标,它以气象环境及其变化为因子,以人体生理过程和主观感觉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外界环境及其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受长期生活的气象环境的影响,人们在生理上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对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的耐受能力,敏馳降低。这种因素导致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群,感觉上和生理上的舒适度阈值或指标有差异。比如,祖居在热带地区的居民不湿热天气的耐受性强,沙漠地区的居民更耐干热天气。这种影响具有群体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即同一地方和人群之间差异较小,不同地方和人群之间差异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