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远古神话传说与羌人对气象现象的崇拜

远古神话传说与羌人对气象现象的崇拜

发布时间:2015-01-15

  天气气候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冷暖干湿到春夏秋冬;从日暖夜寒、风云雷电到雨雪霜雾……在年复一 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漫长岁月中,人们饱经寒风、烈日和雷电雨雪之苦,终于发现了人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与季节、气候、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虽然最初感到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在本能上对其产生了恐惧或者喜爱。于是便由开始时对各种天气现象的关心而逐渐演变成对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图腾”的崇拜。

  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伏羲、女娲、祝融等都为风姓,黄帝则以云为图腾。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把自己与自然界清晰地区分开来,在理解自身同周围的自然界时,往往把自己同自然的现象和力量合为一体,因而难以科学地认识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变化。他们猜测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自然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相信自然现象也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力, 觉得一旦掌握了这些自然现象的生命力,事情就会好办得多。于是便借助于想像把自然现象人格化和神化,制造了各种各样关于超自然力的迷信概念,形成了早期的原始宗教。为了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 实现与自然界的抗争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他们觉得只要方法(其表现形式多以巫术为主)得当,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影响自然、 控制自然。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是从荒谬中走过来的。

  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传说随着社会性质的转变而转化。一方面,最初虚幻在人们头脑中的天上的最高统治者--上帝、真主、五皇大帝等,摇身一变成了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一国王或者皇帝。并由神而人,或由人而仙,逐渐将帝王将相、活佛、神汉甚 至巫婆等塑造成“天人合一”、“人神合一”、“人佛合一”的当然代表。 另一方面,饥饿、寒冷、洪水、猛兽、疾病、夭折等,不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促使人们不断增强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生活、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探讨和认识。因此,神话和传说既不是古人的“智慧”,也不是荒唐无稽的谰言,而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和幼稚的想像; 是当时人们生活、思想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起点。 人们面对着昼夜更替,寒暑代谢,眺望着浩渺无垠的蓝天和一盥无际的大地,特别是看到圆曲的蓝天与平直的大地交汇在一起的时候, “盖天说’’、“昼夜说”、“浑无说”、还有那独居特色的神话传说节等便应运而生了。毫无疑问,人类的气象意识也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在我国众多的神话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女娲补天和伏羲神农氏教人渔猎和畜牧的故事。传说中,女娲是“人头蛇身”的天神,她把天上的窟窿补好以后,四极立定,淫水平息,猛兽毒虫全被杀死。春天暖意融融,夏无赤日炎炎,秋天秋雨肃杀,冬天寒风凛冽。人们背朝大地,拥抱上天,快乐无比。女娲的哥哥兼丈夫伏羲神农氏除/教他们结网,从半渔猎和畜牧活动以外,还发明了描绘自然环境和表达事物方位的“八卦”。八卦里“乾、坤、坎、震、巽、芘、离、兌”所代表的“大、 地、水、雷、风、火、山、泽”八种亊物中,雷、风是天气现象,水、火是受天气现象影响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天、地、山、泽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自然环境。

  在轩辕黄帝和炎帝的传说中,说黄帝是其母有感于雷电所生,是雷神的后代。长有“四面”,驭百神,制四方,主司风雨云雷。他15岁继承王位,创造了宮室、舟船、天文、八卦等。而与其同父异母的炎帝神农氏则是牛头人身。炎黄两个部落先后从西部进入中原之沿,因争夺水草等自然空间,兵戎相见。在大战中,炎帝使用火攻,请来火神祝融助战,黄帝则以水攻反击。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得胜,定居中原,并在中原建立了以黄帝为中心的神闻组织,管辖东、南、西、北四方天帝。四方夭帝是:东方天帝太豹,掌管舂天,为春神;南方天帝炎帝,掌管夏天,为夏神;西方天帝少吴,掌管秋天,为秋神;北方天帝是颛顼,掌管冬天,为冬神。炎帝失败以沿,其后代蚩儿为了对其报仇, 又在屮原与黄帝展开了大战。蚩尤呼风唤闲,造起弥大大雾,致使黄帝的军队不辨方向,自相残杀。黄帝本舉在冀州积蓄了大量的水,准备以水反击,不料蚩尤却抢先请来了风伯雨师,纵起犴风暴雨,把黄帝的军队卷入一片汪洋之中。后来,黄帝经九天玄女授法,打败并处死了蚩尤。此后,他考察星象,制定立法,建立五行相克理论,阐明阴 阳消长的道理,确定用余分设置闰月的办法,设立了“天、地、祌、祗、 物类”五类官职和军队,并以云瑞命名,以“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缗云, 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从此以后,天下太平,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百姓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黄帝又娶能吐丝,善养蚕,还会纺织的嫘袓为妻,嫘袓教姑娘们养蚕纺织,使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衣服,上层人士还穿上了绣着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花色图案的服装。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说不上是历史,甚至显得十分幼稚荒谬,何却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谐和关系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下了些许历史印痕或苦说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历史的影子,并以此拉开了宇宙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的序幕。

  在昆仑神话中,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则是典型的西部羌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追求的艺术反映。西王母住在湟水源头、仙海(今青海湖)之滨。‘‘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为世俗兼领神权的羌人部落的女首领。在羌人的传说中,也说到他们氏族的代表就是西王母。

  在吐蕃人(包栝至今生活在汉藏走廊山区的羌人)的诸多传说中,有不少是与天气现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说吐蕃人(羌人)的先祖是一只猕猴和一个岩罗刹女〔猕猴为观世音菩萨所变,岩 罗刹女为度母所变〉,生下的子女均为猴孩,浑身长满了汗毛,面部呈赭色和扁平状。仲夏,猴孩们要受雹砸雨淋日晒之苦;隆冬,又为严 霜、大雪和寒风所折磨。他们一无食物,二无衣眼,三无住所。观音菩萨出于大慈大悲之心,带来了青稞、小麦、豌豆等五种粮食,教他们在 雅砻地区的索塘一带开垦农田。从此,猴孩们在那里辛勤耕作,遂渐长成了人的模样。但从他们猴祖那里继承的长满汁毛的赫面,从岩罗刹女那里继承的不长尾巴和好吃肉食的秉性却一直没有改变。

  吐蕃人关于“战神九兄妹”的神话传说则进一步把人和自然现象荒谬地紧紧联为一体:九兄妹的祖父是一朵携带着雷鸣和闪电的白云,父亲是上界一个非常残暴的雷神,而母亲则是地下女神,两人结合以后,就生出和培养了九兄妹这样一群武功高强的好战分子。另 外,吐蕃人在举行焚香仪式时,往往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在问秆问到“神香”的起源时,答者十分肯定地回答说:神香是以大空隆隆作响的巨雷为父,地上飞驰而过的闪电为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吐蕃人在逬行有关祈祷、会盟等重大活动的隆重仪式上,也少不了人格化了的天地山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出席作证。公元822年,吐蕃王国和唐王朝签订著名的唐蕃会盟条约时,就将大河和日月星辰作为双方会盟的证神。

  在中国上古时期,“姜”与‘‘羌”是一个宇,“羌”指牧羊人。炎帝姓姜,是说炎帝出于羌,“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这样一来,与炎帝 一母同胞的黄帝自然也与羌有着血缘关系。《国语.晋语》上说:昔少典娶于有骄氏,生黄帝、炎帝,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据学者们考证: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袓,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两个部落长期的联合和斗争,结成巩固的联盟。姬水即今洮河的上游大夏河, 姜水即羌水,为今嘉陵江的上游白龙江流域一带。由此可见,黄帝族和炎帝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就在大夏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一带,其大体位青就在今天的湟水和潸水之间。此后,随着炎帝的姜姓部落和黄帝的姬姓部落不断东移,彼此间的交往和通婚日益密切,姬姜合流,逐渐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民族。

  关于羌人的族源,《后汉书‘西羌传》中说:“西羌之本,出于三 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 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苜,绵地干里。”三苗原来居住在今河南南部、湖北武昌、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一带(另说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舜迁三苗,盖自河东逾河而之河西众“三危”一说即今天甘肃昝敦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另说指贵德西甫的西倾山;三说是发源于唐古拉山甫麓的黑河(那曲及其下游怒江、潞江、萨尔温江流域,是一个地域的名称,泛指今天的青藏高原,即北自青海、甘肃, 南迄四川、西藏、云甫等羌、藏族人民活动的地区。而河关则是在今甘肃省临夏与青海省的交界处,其西南就是现在的青海省境内。“赐支 河”即青海省果洛州和海南州黄河河曲地区。上述三个地区,都是古羌人活动的中心地区。可见,羌人实际上是炎黄族中炎帝族系的正宗,汉人的西部近邻,秦汉以后才逐步繁衍至整个汉藏走廊,从黄河源头一直到四川省的西北部地区。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神农氏尝百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和“大禹治水”等传说里可以看出:史前人类主要是在与气象灾害不断的抗争中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来, 至今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相当于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时代。 纵观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实质上是人类一方面与自然和谐相 处、协同进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我保护条件,求得生存与发展又不断幻想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索取自然和伤害自然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和益友,她几乎教会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例如:闪电雷击让干燥的森林燃起大火,迫使原始人惊慌逃 窜,但同时却又让他们在无意中感受到了火的温暖和炎热;被大火烧死的野兽、烧熟了的麦类和豆类不仅可以充饥,而且远比生吃可口; 把燃烧着的树枝带到山洞里,不断加柴,便保存广火种。火不仅可以照亮黑暗的夜空,而旦可以作为战胜严寒、防御野兽侵袭和保护自己的武器。

  人类要生存,要生活,要发展,就必须有食物、衣服、住房(躲避寒暑风雨〉、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资料,而这些东西则必须从大自然中学习、索取、制造和加工。毫无疑问,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巾发展起来的。狗是原始人用来协助打猎的,同时也作为肉食的储备。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当他们发现把羊羔和其他动物幼崽抱来住地饲养,幼崽 不仅长得快、繁殖多,而且远比外出打猎更加安全、更加保险、更加靠得住时,便把野猪、野牛、野马、野鸡等动物加以驯养。随着驯养数量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畜群和畜牧业。

  而原始农业则是从采集植物种子的过程屮遂渐产生的。最初,采集工作主要由妇女承担,她们对于那些可食植物的生长和成熟极为关心。长期的观察,认识到了某些落地的种籽在下雨之后不仅能够发芽、生长,还能够结果结杆,觉得可以重复利用。经过反复的试种、栽培,取得了成功,于是便出现了原始农业。而“春种秋收”即农作物的整个生育、发展和成熟过程都处于自然环境之中,收成的多少好坏受气象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很大,于是关注天气就顺理成章成了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在长期的观察中,他们发现:在农作物成熟的任何一个周期中,如果风调雨顺,没有严重的气象灾害发生,就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反之,收成就会减少。一日之中,天气晴朗时,艳阳微风, 举目千里,天上的朵朵白云悠然飘浮远去绐人带来的是心旷神怡,暴风雨来临时,漫天乌云翻腾,电闪雷鸣,令人不胜恐惧,面对着曰月运行、地震山崩、洪水猛兽、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人们惊惧莫测,伹同时又感到非常好奇,幻想着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种强大 的、神奇的力量在控制着它们。于是幻想变成了种种“神话”,再由“神话”演变成动人的“传说”,探索神秘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包括气象科学)便在人与自然的朝夕相处中扎根萌芽了。

  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使靠近山地、草原居任的民族专门从事畜牧,而在平原与河谷地区居住的民族则以从事农业为主。农牧业生产的对象为动植物,其生产、繁殖活动处处受到气象条件的严格限制。气象是各种大气现象的统称,气象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周期性和 季节性。经孔子编寨过的《尚书,尧典》中说:帝曰:咨,汝羲曁和,期 三百有六旬六,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史记》上也说:尧令顺应上天,依据日月星辰的行迹制定历法,将一年中甶天时间最长的日子定为“夏至”;白天时间最短的日子定为“冬至”;并根据星星的出现位置,将白天和夜晚时间一样长的日子分别确定为“春分”和“秋分”。同 时规定“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由此可见,中国从尧时开始便有了年和季节的极为清晰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甚至还提出了 ‘‘气候”的确切定义: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成岁”,各气各候都有其自然特征,合称为“气候”。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使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准确地定出了春分、夏至、秋 分、冬至四大节气。秦汉时期,又将一年365天分为“四季”、“二十四 气”、“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的日臻完备和确立,成了黄河流域人 们从事农业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人类文明的曙光应该说源于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探索,起自于对天气的周期性和季性节变化的认识。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的医官巫咸发明了卜问工具,卜问最初只是用于诉诸自然,后来却被巫师、巫婆们当作沟通人与神仙、人与上帝之间的桥粱,用于疏通人与上苍以及人与鬼抻关系的工具。自夏开始,除了卜问年景吉凶和雨水多寡以外,还有卜问晴天的、卜问雾的、卜问风、卜问雪、卜问冰雹的等等。古人们知道老天爷厉害,开始十分害怕,不敢接触,远远地回避,后来大着胆子问了一 下,老天爷很给面子,给了一半的答复。卜问有雨,果真下了雨,问雨得雨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感到老天爷还行,如果能够讨得他老人家 的好感,可能还会获得更大的好处。于是得寸进尺,不断以各种方式讨好他老人家,并不厌其烦地向他老人家求雨、求福、求平安。到西汉初期,中国甚至有了根据彗星、日晕、月晕、日月交食、云气和风等天文现象占验吉凶的专著《天文气象杂占》。

  此外,既然万物有灵,先民们便把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当怍善神善物顶礼膜拜,大喝赞歌,并将丰收果实当作祭品加以供奉。对于经常威胁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自然物或风雷闪电等天气现象则称之为恶魔。对于恶魔,不仅能得罪,还得格外小心供 奉,祈求宽恕,以免发生更大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