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气象因素对青海军事事件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5-01-18 |
很久以前,青海人便开始了对气象条件有意识的利用。这些应用,不仅表现在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祭祀、屯屯垦垦等方方面面,而旦还表现在战争的发动和战略战术的具体应用方面。秦汉时期,匈奴单于朝拜出升的太阳,黄昏拜月。出兵打仗,依据星月光辉, 月满出击,月亏退兵。 国内外学者在总结北方游牧民族发动战争南侵中原农耕世界的七大因素中,排在第二位的战争因素就是“气候及气候变迁”。认为, 西北古代游牧民族因受高寒枯燥的半荒漠半草原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畜牧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牲畜数量随气候变化的增减幅度很 大。由于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在高寒干旱地区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结构单一,绝大多数人养成了喜欢食肉的习惯,这就特别需要饮茶帮助消化,调传生理机制。因而,荼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茶叶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境内的气候条件却不适宜 逬行茶树栽培。加之,游牧民族当时生产技术落后和受传统习惯的束缚,难以生产农产品和农业工艺品,只有完全依靠农业社会的供应, 才能改善和提高物质生活。由于某种原因,一旦供应(畜产品与农产品之间的交换。这条唯一的途径中断,就会酿成可怕的后果。再加上游牧民族出于自身发展壮大的政治需要,就近向农业经济地区发动战争便成了一种顺理成章、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正是这种“南农北牧”局面的长期对峙,冲突和入侵,形成了各民族间的渗透与融合,产生了文明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使得农耕世界的文明反而逐步向北方游牧民族蔓延渗透,最后导致了落后的游牧民族在不知不觉中皈依了农耕文明。 交兵打仗,南北敌对双方的将领们也注意到了选择适宜的天时和气候,将气象条件充分用于战争之中,致使敌方处于不利的被动局面。深秋季节,西北牧区草黄马肥,正是骑兵驰骋抄场的大好时机。为扬长避短,“赍粮不过一旬’’,十分畏惧牲畜春夏疫病的萆原游牧民族几乎全都选择在牲畜肥壮、气候适宜、边地粮禾成熟的八、九、十月份进攻中原农耕地区。例如,在北宋王朝与西夏王闻的长期交战中,北宋王朝通过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最后终于在蜿蜓绵长的边防线上实行了各城堡之间相互策应的“防秋之法”。春季,则是牲畜的鬼门关,草原上不仅缺草,而且天寒地冻,致使牲畜瘦弱多病。遇到灾年, 即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奶制品、肉食等也难以找到,正好又成了历代中原农耕地区封建王朝军队与草原游牧民族争一雄长,进行军事反击的最佳时机。自汉以来,显见于文献资料中的气象因素对青海军事事件及屯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就多达三十余次。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舜二年、赵充国平先令羌取得胜利后, 留下平羌士兵10281人,屯田湟中(今镇海堡至民和县一带),利用冰雪融水灌溉农田。并“取木于浩口,修缮乡亭,疏浚沟渠,治理湟峡(今大峡、小峡)以西到鲜水的道桥70座,以达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 公元407年(晋义熙二年),秦国姚弼率步骑3万伐南凉秃发嗕檀,先胜后败,同垒不出,秃发檀从上游筑堰断流以困秦军,因天雨坏堰,秦军才得以复振。 公元410〜412年,湟水流域连年歉收,兵食不给,百姓騷动。期间,南凉秃发檀率兵进攻北凉,北凉军队趁风雨大至,大败南凉军队。 公元413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北凉沮渠蒙逊,率步骑3万伐秃发檀,次于西郡。大风从西北而来,气有五色,俄而昼昏,至显美,徙数千户而还。” 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唐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10 万,出讨吐蕃,行军到大非川(今兴海县大河坝地区)以后,留副将郭待封带2万人马在大非岭守护军粮辎重,自率精锐向乌海进发,寻找吐蕃主力决战。不料郭待封违抗命令,擅自行动,致使辎重全被敌人劫去。薛仁贵只好退军于大非川,又被吐蕃主帅钦陵所率领的40万大军包围。由于海拔髙,唐军高山反应严重,战斗力下降。加之,战场是遍地泉眼的山地沮洳地带,内地马动辄“颠踬”,最后全军覆没。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正月),吐蕃悉诺罗兵入大斗谷(今扁都口),赓陇右节度史王君奐勒兵避其锐。当时正值大雪,吐蕃皲冻如积,乃愈积石以归。唐军烧野草皆尽,悉诺罗顿大非川,无所牧马,死伤过半。率都督张景顺出靑海,乘冰而渡,于时夷逾大非川,留辎重疲弱滨海,唐军获羊马万计。同年,唐制定“秋防制度”,十每年秋季草肥 马壮时由关内调集大枇兵力到陇右地区,加强阬御,初冬时东撤。 公元748年,唐哥舒翰建神威军于青海湖北,又筑应龙城于青海湖海心山,以戌卒2000人驻防,吓得吐蕃不敢近青海湖地区。不料第二年青海湖冰合,吐蕃兵大至,戍若尽殁。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守将洛门川(甘肃省武山县)讨山使论恐热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发生内讧。第二年6月,论恐热发兵进攻尚婢婢,旌旗杂畜千里不绝。军至今循化县清水乡一带 时,突遇大风雷电,闪电烧死部将10余人,牲畜数百头,论恐热认为不是吉兆,吓得不敢前进。同年9月,尚婢婢趁论恐热不备,出兵5 万,趁着大风飞沙,急雨淋漓,溪沟水满,袭击论恐热,致使论恐热大败,士兵死亡不计其数,五十里之内尸骨遍地,论恐热单身遁逃。 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7月,论恐热向唐王朝求任河渭节度使一职未成,“遂复趋落门川,收散卒,将寇边,会久雨粮绝,还奔廓州,于是节度使李比毗等人复三州七关”。 公元1035〜1036年,夏主元吴率大军远征河湟地区,征战200余日,后勤供应不上。当时正值湟水流域饥荒,军队无处觅食,许多军士死于饥饿,战斗力每况愈下。加之秋雨连绵,湟水猛涨,渡河时中计,淹死大部,最后慘败而归。 公元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6月,宋朝王厚、童贯率大军向吐蕃人陆住的湟州(今乐都县)一芾进发,在巴金岭上,大酋多罗巴和他的3个儿子率本部族人据险迎战,宋军惨死严重,全军几乎为多罗 巴所败,后来幸亏天降大雨,双方收兵。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4月9日,王厚、童贯遣先锋五将前行,攻盯青唐,青唐主溪赊罗撒与大首领多罗巴等亲率五六万人迎敌,由于指挥失误,加之决战时刻暴风从东南方向骤起,尘土飞扬, 士卒不辨敌我,阵地失守,最后失败。 1718年(淸康熙五十七年)初夏,康熙派色楞和额伦特率4000 多潸军由青海入藏。由于对敌情及有关的地理、气候等缺乏了解,加上色楞轻敌麻痹,未及与额伦特在约定的地点汇合,自率所属2000 余人先行,结果两支队伍失去联系达数月之久,直到8月才在黑河一带会合,此时兵疲师劳,与准葛尔军儿经交锋后,便不堪支撑,额伦特和色楞力战而亡,清军首次入藏即告失败。 1723年(清雍正元年)2月,青海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举兵叛清,清廷任川陕总督年奠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参赞大臣,统兵进剿。1724年2月初,岳钟琪选精兵六千及川陕士兵、蒙古 士兵等分路出击,初八中军进抵青海湖以西的伊克喀尔吉(今德令哈地区附近、叛军一战即溃,逃至额姆纳布隆吉。2月15日,岳钟琪所部连夜冒着大雪驰进,20日突至其地,罗卜藏丹津等尚在睡梦中,部下千余人被清兵斩杀,其母亲、妹妹、胁从等尽被清军所俘,仅有罗卜藏丹津化装成妇人,携妻妾等200余人逃脱,后经茫崖逃往新疆准噶尔。 1724年(清雍正二年),淸政府汁划在大通卫境内屯田,因气候不宜而罢。1732〜1735年又在今都兰县诺木洪、复日哈乡两地大兴屯田,其中夏日哈屯田种地1000亩,有三分多收成。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清政府军队根据哈尔盖地区的气象条件,在当地试种青稞、大麦,除籽种以外,尚有盈余。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6月15日,清军乘着大雨,分兵三路攻破华林山,循化撒拉族、回族首领苏四十三等和2000名群众全部战死,持续了 6个月之久的反清事件遭到血腥镇压。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1月,贵德地区藏民部落乘黄河封冻,渡河北迁至柯柯乌苏等地。陕甘总督调集兵力围攻,前后3年,屠杀藏民近下人,掠得牛、羊、骆驼21300余头。1845年7〜9月,清军与藏族部落在硫磺脑、石灰关、噶麦大坂等地几度交战,藏民与清军主力略一接触即行分散。清军考虑即将大雪封山,命令部队分守本境。笫二年4月,冰雪融尽,清军分路出兵,猛扑育海湖各地。藏民早已得知消息,在冬春黄河封冻时便返回了河南贵德、循化原驻牧地区,致使清军扑空。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正月,河州回族起义军首领马占螯以先行官马海宴率敢死队员500名,手持木椽、水壶和土坯,趁黑夜摸入清军营地中心,利用隆冬严寒天气一夜之间筑成冰垒二座。翌曰天明,清军见回军于自己营中设垒,大为惊恐,即发动猛攻。马海宴在数十昔淸军阵前沉宥应战,起义军里应外合,迫使潸军退兵于洮河以东。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河湟地区旱灾,循化等12处收成仅有7成。连年灾情,使回、撒拉群众中早就酝酿汇集的反抗暗流不断显露。加上民族宗教上层分子争权夺利,再次挑起了教派之争,终于在 1895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河湟事变”。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月,魏光涛率湘军三十营来宁,令师韩进攻多巴,因天气严寒,地形不熟而被打败,所部瓦解,师韩死。 1939年,青海省政府考虑到“共和县大河坝地区为宁玉要衡,气候温和,颇适桥种;门源县之八宝,气候亦属温和且地形平坦,可耕可牧;都兰县属之可鲁德令哈,位于本省西北,由库伦赴藏之要道,河流纵横,土地肥沃。以上三处,若能设县治理,非唯地利兴辟,灾民有所安插,且西北边防,亦可赖以巩固”。遂设立海南河曲设治局,并择定 都兰察汗乌苏及大河坝夏塘一带为移民垦殖地点。 1949年9月12曰(青海气象志记载为9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翻过大坂山,徒涉大通河时,上游洪水突然而来,26人被洪水冲走。9月14〜15日(《青海省志,气象志》误载为9 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闭二军五师前卫十三团(《青海省志.气象志》记载为十四团),在海拔4353米的景阳岭至俄博途中, 天气突变,先雹后雨,气温骤降,接着又风雪交加,148名(《青海省 志.气象志》记载为158名)指战员冻亡捐躯。 1958年8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二团由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进入达日县,前去围剿桑日麻、红科、莫坝三个区和四川 省北部石渠、色达两县的叛匪〔约3000余人夂8月14日,骑二团派 四连一排〔33人)到阿布达拉沟垴进行侦察。正值大雾,未能发现敌情。8月15日11时,40余名叛匪来“投降”,接近后敌人突然开枪。一排还击,打退敌人。但后续之敌不断增加,一排连续打退1000多敌人 三次冲击,毙敌200余人,终因弹绝,除2人负伤生还以外,其余全部 战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