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青海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 |
发布时间:2015-02-12 |
某次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如何?即作业后云和降水的自然特征 是否有了改变,并朝着人们所期运的方向发展,则盖要通过一定的科 学的方法进行检验。但是,由于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是在对某一块云 或某一次降水(雹)的物理过程及其形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 进行的,自然降水(雹)本身又受多种因子的影晌,具有较大的时间、 空间变异性,因而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进行检验难度很大。 就人工增雨的效果检验来说,假设X为某地过程总降水量,x为自然降水量,若X-x=0说明人工增雨无效;X-x>0增雨有效; X -x<0增雨则为负效果。通常,X的值可以测量出来,x的值却难以测量。确定x值的办法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统计法和测雨雷达连 续跟踪监测法进行推断。 所谓对比法,就是选择两块相同条件的云(如云高、云厚、云的发 展阶段等相似),抽签后对其中的一块催化,一块不催化,然后进行对 比分析。统计法则是在附近选择一个与催化区有相似自然条件,其降 水量在统计学上与催化区降水量密切相关,而催化剂又达不到的地 区作为对比区。然后用实验期内对比区的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算出 催化区降水量的期待值,把期待值作为催化区的自然降水量,它与该 区实测降水量的差值当作催化效果,然后,再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催化 效果的可信度进行检验。测雨雷达监测则是通过对催化前后云的回 波变化数据(如回波高度、回波厚度、回波强度、回波的演变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人工增雨的效果。 防雹效果检验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 没有一种公认的令人心悦诚服的科学检验方法。这是因为:首先降雹 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属于局部天气现象,出现次数少,重复性差, 难以统计;其次,雹云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且变化迅速,目前尚难以 做出准确的定埴预报;此外,雹云的尺度大,实验室内还无法对其做出理想的模拟实验。对雹云的认识尚且如此,因而对防雹效果的检验现在仍然停留在统计对比方法和物理检验方法二者的结合上。 自20世纪年代后期青海开展人工防雹工作以来,防雹的效果检验工作也同时展开。李正贵、陈文辉、赵仕雄、党积明、陈德华、景 玉珍、谈曙青、德力格尔、赵丽萍等入对此都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 作.这些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统计对比方面, 主要釆取雹灾而积对比法、防区受灾面积统计法、降雹日数统计分 析、防搔经济效益评估等。二是在物理检验防雹效果方面,则主要选 择作业前后对雹云的物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比较作业前后雹云 的外部变化和降雹情况、比较作业前后雹云雷达回波的形态、强度、 顶高、厚度的变化等。 乐都县共和乡设立防雹炮点的前5年,每年雹灾面积与播沖面 积的比值为45.8%,自1958年设立防雹炮点以后,1958〜1994年雹 灾面积与播种面枳的比值为14.7%。1959〜1976年,湟屮县西堡乡 雹灾连年不断,其中有4年出现毁灭性雹灾。1977年设立防雹炮点 以后,至1994年没有出现过较重的冰雹灾害。1984年,省人工影响 天气办公室对省内东部地区10县高炮控制区和非控制区的镗灾面 积逬行统计发现:控制区受灾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9%,而非控 制区受灾面积则占总耕地面积的19.4%。青海气象科学研究所陈德 华先生曾对互助县开展防雹工作前〔1959〜1965、1967〜1972年〕13 年和开展防雹工作后〔1973〜1978年〕6年的雹火面积进行统计发 现,人工防雹使该县受灾面积显著下降,相对减少率为67.7%,置信水平为95%。统计时段内,雹灾面积最多的年份为1971年,受灾面积29. 83万亩,最少的年份是1970年,受灾面积2. 53万亩。开展防 雹工作以后,雹灾面积最多的1976年也仅9. 95万亩,最少的1977 年为0. 72万亩。 就全省而言,开展人工防雹工作40多年来,每年的雹灾总面积 基本控制在30万亩以内,大大低于开展防雹工作之前,因而,人工防雹的效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深受农村广大干部样众的欢迎。 取得理想的作业效果,是人工影响天气的最根本的目的。然而,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作业效果的 主客观因素很多。如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作业时间 和作业空域的申请及批准是否及时;作业高度、作业部位是否恰当; 飞机机组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工作态度、情绪、业务素质;作业工具和 催化剂的准备、后勤保障等。但就人的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增雨(防 雹)的指挥机构必须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配合工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 极性。使有关人员都要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之中, 不让任何一次有利的天气过程丢掉。与此同时,作业指挥人员、一线 工作人员都要熟悉和掌握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相关的规定和技术, 准确把握作业的时机,力争使作业迖到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