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汉代的降水理论 |
发布时间:2015-07-14 |
所谓降水理论,就是讨论各种降水现象,例如雨、雪、冰雹、霰等原理及其 原因之科学。汉代有关降水理论方面之阐述十分多,并有极杰出之贡献。在降雨 成因之解释方面,《淮南子》卷二〈俶真训〉上说:“周云之茏蓰辽巢彭濞而为 雨。” 说明密云经过聚合和蕴积作用以后即成雨,基本上符合气象学原理。可见当 时我国先民已经知道降雨的原因了。 《西京杂记》〈董仲舒雨雹对〉记述西汉时代董仲舒回答鲍敝之问题说:“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 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细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冬季)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征,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 雨,下凝为冰截雪是也。” 按:前文开端所言“二气之初蒸也……若方若圆”,并不正确,但是其他的则正确。董仲舒认为雨滴的形成系云中水滴互相拼合而成者,风愈大,则拼合愈快,水滴体积及重量均愈大而较疏(反之风小则合缓,故雨细而密),最后水滴因受到地心引力而下坠成雨,基本上和现代暖云降雨理论相符合。前文中所言“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之论亦与现代降水理论暗合。 雪与雨之成因相同,但大气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云中水汽测凝结为雪及 篏(今人谓水汽凝结缓慢者则成雪,凝结急骤者则变成圆粒状之霰)。前文中所言“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之论似与今曰之说法相似。而“上暖下寒”以气温环境论,属于稳定性。董仲舒主张“寒月(冬季)则雨凝于上,……而㈥风相袭,故成雪焉”,认为雪是冬季时,雨在上层凝结,再受风之吹袭而形成者,此相似于今人之雪之液体形成说。 东汉时代王允在《论衡》〈论日篇〉中谈到降水之来龙去脉说:“雨之出山, 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初出为云,去繁为雨。” 说明雨系来自云层中的降水。此外,还有西汉时,刘熙在《释名》中所言: “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说明雪乃云滴或雨滴冷冻而结成者,与今人所 主张之“雪之液体形成说”相似。东汉时代,郑玄在《诗笺》中也提到“将大雨 雪,始必微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说明天将下大雪时,因凝结 热之释放,使大气之温度因而上升,所以其始必微温暖,雪自上下,逢温气消释, 集聚而搏,谓之霰。积久雪之寒气,胜此温气,则大雪散下。此说亦符合气象学 原理。对于雪的构造,汉代吋,我国先民亦已看出有六出之结构,《韩诗外传》 上说“雪华曰雾,华多五出,雪独六出。”当时我国先民已看出雪有六出之结构, 十分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