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关于“草船借箭”和“借东风”

关于“草船借箭”和“借东风”

发布时间:2015-07-16

 1、“草船借箭”和“借东风”及有关天气的考证。

  1992年4月1日台湾新生报《文化点线面》栏目刊载刘昭民先生文章,文中 提到:拜读本版3月10日永长先生作《借东风辨》一文,对永长先生所描述的赤壁之战爆发前夕,诸葛亮祌乎其神地借来了东风,火攻曹操八十万大军,以及诸葛亮能预测三日后赤壁附近响大雾,于是利用“萆船借箭”之故事,觉得十分有趣。笔者研究《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多年,发现两书之内容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仅就“草船借箭” “借东风”两件事加以考证。

  “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的创举。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一章描述说,汉献帝建安十 三年十月,曹搡率领50万大军(号称83万)南下进攻孙权和刘备, 孙权兵少,且缺乏箭用,于是周瑜限令诸葛亮三日内造箭十万枝,诸葛亮预测三 曰后,长江中游将有大雾,于是他就向鲁肃借二十艘船,各船二十余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下余个,分布两边”。至第三日四更时分,便开往曹军水寨附近,此时,长江江面上果然大雾迷漫,诸葛亮军士一阵鼓噪,就轻而易举 地得到曹军所射过来的十万枝箭。他的神机妙算,不但使周瑜设下的奸计破除, 而且使东吴将吏称奇叫绝。可是这个故事原本出自孙权,后来又变成“周瑜借箭”, 最后竟又演变成了 “孔明借箭” 了。

  据正史《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魏略》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 年,赤壁之战后五年),曹操领兵攻孙权于濡须口〔今安徽省巢湖县西,运漕河 口一带〉,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 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就是“草船借箭”故事的最早底本,而且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孔明萆船借箭”的记载。

  后来,孙权借箭的这一件事被说书人加油添醋,移植到周瑜身上。元英宗至 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当时民间说书人所使用 的书)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中,有一则谈到“周瑜借箭”的事,文曰:“曹公闻言,江南岸上千艘战船上有麾盖者必是周瑜,曹操引十只战船,引蒯越,蔡瑁江心打答。南有周瑜,北有曹操。两家打话毕,周瑜船回,蒯越、蔡瑁后赶, 周瑜却回,周瑜一只大船十只小船出,每只船一千军射往曹军。蒯越、蔡瑁令人数千,放箭相射。却说周瑜用帐幕船只。曹操一放箭,周瑜船射了左边,今搬掉人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周瑜船约得数百万支箭! ”周瑜喜道:“曹公,谢箭”。曹公听了大怒,传令明日再战,依用周瑜船只,却索将箭来。至日对阵, 周瑜用炮石打船,曹公大败。”

  可见“借箭”的故事到了周瑜身上,内容更多了,只是该书说周瑜约得数否 万支箭,就显得吹牛吹得太过离谱了。到了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为了塑造一 个足智多谋的典型人物,将这一个故事改写得更完善,张冠李戴,又移到了诸葛 亮身上。此后,由于《三国演义》,人们只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故事,而 在三国时代真正用船借箭的孙权,却反而不为人们所知道了。 孔明“借东风”之经过:

  关于孔明借东风的始末,《三国演义》里有详细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建 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征,曹军在长江北岸驻扎,因水土不服,俱生呕吐之疾, 多有死者,曹操听信庞统之自,“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 为一排,首尾用铁环锁,上铺阔板”,人马皆可走其上,如履平地。见《三国演 义》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认为这是渡江的好办法,但是曹操部 将程昱大不以为然,谓操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 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中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苟攸曰:“仲德 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 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攻,是烧 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阳舂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这个问题,由于一直不吹东南风,不利于火政,急得他“口吐鲜血,诸将救起时, 却早已不省人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孔明用“天有不测风云” 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于火攻的条件,曹操、周瑜、孔明三人都是有共同的认识。

  由于孔明家住离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的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操和周瑜两人更深刻。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 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要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孔明根据天气气候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东南风的时间,但是为了糊弄周瑜,他去设坛祭神要“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并说:“十一月(农历)二十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

  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不见有东南风。周瑜也说:“隆冬之时, 怎得东南风乎? ”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带 竟飘向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当时曹营中的程昱一看风向不对, 便人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曹操根本就不把东南风放在眼里。 周瑜使用火攻,曹军大败。

  当东南风大作时,周瑜便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二十只,伪装去投降,这些船只皆“船头密布大钉,船内装载声苇干柴,灌以鱼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船头上插青龙刀旗,船尾各系走舸。”黄盖在 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待船队距曹寨止隔二里水面时,“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起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 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铁环锁住,无处逃避。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见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将曹军歼灭了,将曹军所有战船都烧毁了。在那个烟火弥漫之时, 曹操得脱,只得率领着残兵败向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当时“天 色微明,黑云罩地,东南风尚不息。忽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操与军士冒雨而 行,诸军皆有饥色”。走到华容小道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 策而行,中箭者抢著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旆,纷纷不 整,……。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由于“山僻路少,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曹 操“便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 道路,务要即时行动,违令者斩。众军士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 操恐敌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右骑执刀在手,但迟馒者便斩之。操喝令 人马踏践而行,死者不可胜数……。”

  后来,曹操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而 去(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孔明借东风和周瑜火攻之故事是否真实?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和周瑜使用火攻等史实,正史确有记载。例如《后 汉书卷〈孝献帝篇〉有载》:“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卒, 少子踪立,踪以荆州降操。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三国志,山阳公》载:“公(曹操)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弱)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陷泥中,死者甚众。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

  可见赤壁之战的经过以及周瑜、孔明利用东南风进行火攻,结果曹军大败, 接着曹操布畋走华容道时,又遇到大风雨,道路泥泞,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 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 受到践踏,又死掉不少,皆为真实之事件。

  2、气象学上的解释

  从赤壁之战中,长江中游之江面上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 遇上倾盆大雨,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很像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处于气旋前部(东 部)地区吹东南风。气旋后部吹西北风。气旋内部盛行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转坏。我国天气谅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东风雨,西风晴”,是有实际意义的。

  此外,也可以分析孔明所“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来看,当冷高压 从大陆华中移到太平洋时,高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 区。由于冬季北方冷空气鹵下迅速,所以东南风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人往往忽略 掉了(曹操便是其中之一)。而通晓天文地理的孔明,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所以孔明能掌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能准确地作出中期天气预报。

  由此可见,孔明在冬初十一月(阳历十二月),根据长江巾下游地面当时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

  3、结语

  由古籍文献之论证,可见孔明“草船借箭”之故事并不正确,但是孔明预测 将有东南风,要周瑜进行火攻之故事,是真实的。至于孔明为了唬弄周瑜而设坛 祭神,“借东风”,则属于神话性质,不可相信,《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形容孔 明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描写,过分夸张和神化,不可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