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隋唐至五代对风的观测仪器的创造和风的观测技术 |
发布时间:2015-07-16 |
唐代军事武功隆盛,军中非常重视风向风速的观测俾作战时充分应用。而一 般地方官吏亦盛行风向旗测风,例如开元年间进士李颀在送刘昱诗中有云:“八 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五两即是用五两羽毛做成的风向旗。 相风木乌之使用在唐代仍然甚普遍,例如王教在《炙毂子》上记载说: “舟樯上刻木作乌,衔幡此候四方之风,名五两杆,军行以鹅毛为之,亦曰相风乌。” 李峤《舟诗》曰:“相乌风际转,画鹞浪前开。” 北宋时代有一位方信儒先生还在《南海百詠》上记述唐朝时代广州怀圣塔上 设有一种风向鸡,能“随风南北”,文曰:“番塔:始于唐时,回怀圣塔轮囷直 上,凡六酉十五丈,绝无等级,其颖顶标一金鸡,随风南北,每逢五六月,夷人 率次五鼓登其绝顶,叫佛号以祈风信,下有礼拜堂。” 诗曰:半天缥缴认飞辇,一柱轮囷几十围。绝顶五更铃其语,金鸡风转片帆归。 开元年间,中国还有相风旌和占风铎之测风仪器和工具。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相风旌 五代时,王仁裕在他所撰之《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载:“相风旌:五王官中, 各于庭中竖长竿,挂五色旌于竿头。旌之四垂缀以小金铃。有声即使侍从者视旌之所向,可以知四方之风候”。 按:文中所选之相风旌。1931年以前,中国各地之三等测候所 使用之风向旗,系用以观测风向者也。 二、占风铎 《开元开宝遗事》又载: “岐王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于,每夜闻玉片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 风铎。” 按:此亦为候风之术,惟使用此术候风时,仅能测知有风与无风,对风力的 大小无法区分。 在风的观测技术方面,唐太宗时代的科学家李淳风的贡献最大,他在《观象 玩占》#和《己巳占》中都有很精辟的论述,兹一一说明如下: 1)候风之术 《观象玩占》卷四十四风角候风法有云:“候风之法:凡候风必于高平远畅 之地,立五丈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竿上。候风吹葆平直,则占。或于竿首作 槃,上作三足乌;两足连上外立,一足槃下内转。风来则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施则占之。羽必用鸡,取其属巽而能知时,羽重八两,以象八风,竿长五 丈,以法五音,风为其首也。占书云:立三丈五尺竿于四方,以鸡羽五两系其端, 羽平则占之,然则长短轻重惟适宜,不在过泥。但须出外,不被隐蔽,有风即动, 直而不激,便可占候。羽毛须五两以上,八两以下,盖羽重则难举,轻则易转。 平时占候必须用乌。军旅权设取用作葆之法,取鸡羽中破之,取其多毛处以细绳 系搏内夹之,长三四尺许,属竿上,其独鹿扶摇四转五复之风,各以行状占之”。 按:“候风必于髙平远畅之地”与“须出外,不被隐蔽”均为现代测候所在 安置风向风速器时,所要选择之地点,而古人已先知此理。“于竿首作槃,上作 三足乌;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乌转回首向之”。即汉代发明的 “铜凤凰”和“相风乌”,相当于今日所使用之鄉示。而“候风吹葆平直,则占”,“羽平则占”,“直而不激,便可占候”,“长短轻重惟适宜, 不在过泥”,均为当吋候风经验之语。又“平时占候必须用乌。军旅权设取用作葆之法”,与李淳风《己巳占》中所言“常住安居,宜用乌候,军旅权设,宜用羽占”之意义相同,也就是说:相风乌宜设在固定的地方,在军中,则因为部队经常转移,还是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较好,说明军事和交通方面宜使用制造简单的风向器。 2)定出各种风的名称 《观象玩占》卷四十四风角风名状有云:“占风家名曰发屋折木扬沙走石谓 之怒风;一日之内三转移方,古云四转五复谓之乱风,乃狂乱不定之象;无云晴 爽,忽起大风,不经刻而止,复急起谓之暴风。风卒起,乍有乍无亦谓暴风;鸣 条摆树,萧萧有声,谓之飘风;凡风触尘蓬勃,即扶摇羊角之风。谓之回风,旋 风也,回风卒起而环转扶摇有如羊角向上转,转有自下而上者,或平条长直,或 磨地而起,总叫之回风;有清凉温和,尘埃不起者,谓之和风”。 按李淳风在文中所谓之“回风”,即今人所称之“龙卷风”。李淳风把风的 形状分成怒风、乱风、暴风、飘风、回风、和风等等,可见当时对风的观测已相 当细致。 3)将风向区分为二十四个方位 《观象玩占》卷四十风角占验诀法有云:“凡候风须明知八卦,审定干支, 或上或下,或高或卑,俱无乖越,然后可验,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可不慎。 今先定八干罗,十二支辰,总二十四分,递相冲破,即知风所止。风从戌来,须 辰;自辛至,必至乙,二十四方位先定其冲(去向〕,则来处明白,辰卦既明, 自无失误。……。凡候风须高筑台四十尺,于上设秆,令其四远无隐,则远近皆知,期不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