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气象与生理活动

发布时间:2015-08-17

祖国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内经》提到五脏六腑必应天时,即内脏的功能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有关。还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 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髄”,认为经气的运行也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有关。《内经》不仅提出了现象,还从天气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其初理:“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经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 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髄,通于五脏。”

  关于气血运行,《内经》认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位而卫气沉。”从而道出了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滞凝沉涩的现象。现代医 学业已证明人体血液某些生理指标的季节差异。

  水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从水分的出人、分布与调节、控制上, 也可以看出气象与牛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内经》:“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 溺与气。”现代生理学证明:在高温环境,人体为了加强散热,周围血管扩张,85%~90%水分经汗腺排泄;冬季寒冷,为防止体温失散,周围血管收缩,汗液减少,60%〜80%水分由肾排出,这样就表现为多尿了。

  此外,在天阴多雨时,湿气太重,人们容易感到头昏脑胀、身体困倦,即中医所谓“外湿”;在天气干旱时,人们又会感到口干唇燥、渴欲引饮,即中医所谓“外燥”。

  《内经》曰:“太阴者(指手太阴肺经),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又说:“肺合皮毛”。近年来,通过实验室研究,证明了皮肤受寒冷,可使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从而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力。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可以诊察脏腑的各种病证。 祖国医学早就注意到: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毛,冬脉微石。《内经》称之为“四时平脉”。这种随着四季而有所不同的脉 状,是人体适应四时反射在脉诊上的生理动态。

  冬季气温低,气压高。气温低则人身经常处于拘束状态,脉亦呈现紧象;气压髙则血液流向体表时受到外界的驵力加大,脉因之而沉。这样就造成了深沉有力的冬脉,状如石。

  一到春天,气温渐高,气压渐低,脉由深沉转为浅浮,但仍带紧张的余势,故而春脉傲弦。夏季的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气温髙则人体易出汗,脉管易扩张;气压低则外界阻力减弱,所以夏脉来盛去衰,似钩状。秋天,气温渐低而气压渐高,人体易出减少, 血液流向体表不如夏日那么盛,但脉管仍带扩张的余势,故而秋脉轻虚而浮微,似毛状。

  现代研究表明,脉率不但受不同季节的气候影响,还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当暖锋通过时,脉率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