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专家细解阅兵前后降雨成因 |
发布时间:2015-09-07 |
9月3日,北京晴朗少云。在蓝天的映衬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然而,在阅兵前后,北京地区都出现了明显降雨,特别是从9月4日起,北京地区遭遇了今年最大的降雨过程,多地降雨达暴雨甚至大暴雨量级。 大气波浪式运动致晴雨交替 为什么阅兵前后都有降雨,阅兵当天却晴空万里?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气象部门进行了人工干预?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对此做出解释:“这样的天气完全是‘老天爷’自己演变的结果。” 张祖强指出,近期影响北京地区天气的主要是“槽脊”系统。槽脊指的是低压槽和高压脊,低压槽的气压分布是中间低、四周高,空气自外界向槽内流动;高压脊的气压分布是中间高、四周低,空气自中心向外辐散。一般来说,受高压脊控制的地区,天气晴好;受低压槽控制的地区,容易形成阴雨天气。9月2日之前、2日至3日、4日至5日,北京地区就经历了大气由低压槽到高压脊再到低压槽的波浪式变化,呈现出“降雨—晴天—降雨”的变化过程。 根据早期的中长期天气预报结论,北京地区阅兵期间可能出现降雨,因此气象部门及相关部门已做好应对“坏天气”的气象保障预案。但在临近阅兵的几天前,滚动天气预报显示降雨的可能性逐渐减小,阅兵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 波浪前后降雨成因各不同 如果说,北京地区的天气呈现“降雨—晴天—降雨”是大气波浪式运动的结果,那么9月2日之前的雷阵雨天气与4日至5日的稳定性降水,其原因更加复杂。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告诉记者,大气内部的波动和海洋的波浪一样,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简单来说,几乎所有大气运动都可以用波动来解释,但具体到某一段时期的情况还有更具体的原因。 “2日至3日阅兵期间出现的好天气是由于天气系统东移,华北上空的低压槽被高压脊彻底替换。北京地区9月2日之前的降雨是受到高空冷涡的影响,阅兵后出现的降雨则是三股冷暖气流交汇所致。” 高空冷涡是低压系统发展旺盛的一种形势。在阅兵前十几天,高空冷涡一直盘踞在北京地区上空,给大气提供了不稳定能量,使得华北、东北地区反复出现雷阵雨天气。“在高空冷涡的背景下,在更小尺度的波动和每天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影响下,使得大气在白天受到太阳辐射积聚一定能量后在午后至傍晚释放,产生雷雨,甚至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张涛说。 4日,低压槽取代高压脊,成为影响北京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据北京市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9月4日9时至9月5日14时,全市367个自动站平均降水量为54.7毫米,城区77个自动站平均降水67.4毫米,累计降雨超过100毫米的雨量站有26个,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海淀区香山站,达177.9毫米。这场雨也成为今年北京地区最大的降雨过程。“简单来说,有三股冷暖气流在北京地区交汇形成降水。一股是西路冷空气,推着雨区向东走;一股是东北路冷空气,将雨区‘顶’在了华北地区;还有一股南路的暖湿气流,冷暖在此交汇便形成持续强降水。” “我们之前的预报就是2日至3日天气晴好,4日起将有明显降雨,这也是根据天气规律做出的判断。事实证明,我们对这次天气过程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张涛说。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