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为何采用0℃、5℃、10℃、15℃特性指标? |
发布时间:2015-10-05 |
众所周知,不同作物幵始生长和停止生长的温度不同,目前确定 地区生长期时,常结合当地主要作物采用0 ℃、5℃、10℃、15℃等指标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这一指标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是 因为: 有一定的农业意义。在20世纪30年代末,谢良尼诺夫曾利用 法国、美国、中亚和西伯利亚的物候资料与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在北半球各种气候区内,大多数木本植物以及绝大多数温带和 亚热带作物明显生长的起点温度接近于10℃,最喜温的作物接近于 15 ℃,而15℃又可作为大多数木本植物和一般不太喜温的作物积 极生长的指标。要求热量较少的越冬作物如小麦、大麦以及牧萆等 在温度为5〜10 ℃时开始有比较明显的生长。秋季15 ℃和10℃大体上与植物叶子的变色和落叶现象相符合,而叶子的变色和落叶现象正意味着同化作用的结束,生育斯终止。因此,他汄为可以采用日 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为平均生长期的幵始与结束, 其间的日数为平均生长期,5℃以上的时期为全生长期,15℃以上 的时期为葚温作物的生长期。 这一指标系统在我国农业气候实践中,也基本上证实了它们的 农业意义,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各地应用时都结合本地区的气候与 农业生产特点,各自有所侧重。一般一熟制地区多采用10℃,多熟 制地区多采用0℃作为农业界限温度来分析地区生长季的长短和热量资源。 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布德科等人在1955年证明了>=10 ℃积温 与年辐射平衡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茨别克发现>=10℃的持续日数 与无霜冻期比较接近;卡拉斯柯夫认为>=0℃积温的分布与自然植 被的分布有密切关系。>=0℃积温的倍数增加与自然区域的本质改 变是符合对数变化规律的。用它来划分的热量带,与温度适宜条件 下的植被分布基本一致,只是自然植被界限上的>=0℃积温比农业气候带界限上的约多16%。 在气候资料中有系统整编,易于取得。总的来说,这一指标系统 不论其农业意义、理论依据和资料易于取得等方面都不失为一较好 的热量指标。在我国农业气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地以不同 界限温度用做不同类型作物的可能生长期或积极生长期的温度指标,并根据研究目的和本地区农业与气候特点怍出适当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