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入世后专业气象服务面临哪些挑战? |
发布时间:2015-12-07 |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开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有1万左右的从业人员,服务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林业、水利、海洋、环保、金融、旅游等100多个行业和部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气象科技服务的开展,不仅解决了原有的公益性气象服务难以满足用户特殊要求的问题,而且缓解了气象事业经费紧张的压力,促进了气象基本业务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气象服务的新领域。 从发展的程度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已经具有了 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从整体上看,与国外相比,特别是与对10服务行业的规则要求相比,气象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服务工作还不规范,不到位,不完善,在国际竞争中综合实力还不强。与一些先进国家的气 象服务相比,国内目前的专业气象服务,大多是常规天气预报内容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变形,没有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创新和增值, 在具体事件的专字上下功夫不够,因此我们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①思想观念不适应WTO规则及市场要求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对WTO的规则要求学习不够,认识 不深,市场观念、全球观念、效益观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在经营活动方面,还沿用传统的模式和方法,缺乏公开、公平、自由竞争意识,力求地方保护、部门照顾、关系开路;对加入WTO后给气象科技服务 带来的不利影响估计不足,缺乏危机感。气象部门的管理人员及科技人员在对待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的认识上还停留在经济补偿性上, 还没提高到市场性上。即仅认为是一项对经费不足的补偿办法,而未认识到它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②气象科技服务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够健全 根据WTO规则要求,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凡需执行的法律、 法规和技术标准必须公布,不公布的就不能执行。我国虽然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了“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幵展气象有偿服务”。但是,与之配套的关于开展气象科技服务的单项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还未制定。特别是国外的气象服务公司来我国注册、经营的条件、资格、审批程序等都应做出一系列的有关规定,以便规范市场、加强管理和监督。 ③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不能够完全适应服务市场的需要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仍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性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不属于企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专职人员,也有一定数量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兼职人员。在这些人员中有少量的是专业人员,大多数不太懂专业。在气象科技服务的队伍中,最缺乏的是熟悉业务,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外语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熟悉WTO规则的人员。 国外的一些商业气象科技服务公司人员素质不但髙,而且队伍也比较强大。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国家的气象科技服务公司,有的仅一个公司人员就近1000人,而这些人员 基本上是开展气象科技服务所需的有关专业及复合型人才,水平比较高,竞争力比较强。 ④气象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需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应以企业的方式、方法及机制来运行, 不能以行政的,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来加以干预和约朿。 多年来,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下逬行的,完全是用行政、指令的计划经济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及要 求的,而没有用企业的“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朿、自我发展”的原则从事一切经营活动。 虽然有的单位在气象科技服务方面注册了公司,但实质上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来看,基本上还是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老模式,没有真正用企业的制度、模式去规范和要求,没有真正地进 入市场,没有市场经验,在市场经营中甚至靠保护、照顾和垄断。所以,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 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外的气象科技服务公司将逐步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公司如不很好地练“内功”,将会失去竞争力,别说冲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就连国内的市场也难以守住。 ⑤我国气象科技服务没有完全形成整体规模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虽然已幵展了十多年,但未形成整体规模,未能全国上下“一盘棋”协同开展服务。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机构设置、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方面均是各自为政,“小、低、散”、“小而全”的现象非常严重;服务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资源未能合理配置;人才、技术未能形成优势, 企业未能形成“龙头”,在市场服务中均在自己所辖的地盘、区域中开 展经营,“诸侯割据”进行“游击战”、“地方战”,“井水不犯河水”,未能 进行跨地区、跨省、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的联合,进行“大兵团”作战; 对于一些国家级的大型建设项目和新的服务领域还没有介入和占领。 在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发挥传统优势,扩大独立优势,培养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使气象科技服务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 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⑥气象科技服务科技含量还需提高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伹从总体上和实质上来看,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还不够高。我们有很多气象科技成束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没有根据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有的还用公益服务产品代替科技服务产品;对现有的气象科研成果和预渕预报产品深加工不够,缺乏服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服务产品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名牌”、“拳 头”产品,即使开发也存在低层次和重复劳动;在服务手段方面,还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单位还沿用以前的传统的方式和方法;对新的服务领域开拓不够;服务粗放,灵活性不够,针对性不强, 没有在“深、广、细、活"等方面下功夫。 ⑦气象科技服务市场还没有培育成熟 目前,气象科技服务的开展主要是以气象部门为主,并且一些项目只补偿性地收取费用,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所以气象科技服务的市场有待于培育和挖掘。一些本应面向市场的项目,也没有按照市 场规则进行运作;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作用也没有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管理方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缺乏积极主动研究市场、开发市场、参与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由于国内的气象科技服务市场没有形成,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 但是,近几年来,国外商业性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发展,很多国家巳经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商业性气象科技服务,而且发展越来越强。 美国从40年代就开煨商业气象科技服务,现已有300多个私营气象科技服务公司,有的公司有上百名气象科学家从事此项工作。 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已有300多名员工。在美国,有的公司每年创收达几千万美元。 日本从50年代起就开始发屐商业气象科技服务,现已有40多家公司从事此项工作。日本的“天气新闻公司”已有700多名员工, 每年创收额达数百亿日元。 目前,美国的一家商业气象科技服务公司已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幵展气象导航等服务;新西兰的商业气象科技服务公司已让上的东方航空公司代理他们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 上述情况进一步说明,有的外国公司一直在关注我国有关气象科技服务的政策、法规的建设情况及市场开放的进程,不时在寻找可乘之机,随时准备占领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市场;此外,已有数家拥有 首接或间接外国背景的信息咨询公司取得了我国信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在经营中巳涉及到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 面对实力较雄厚的外国公司,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