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我国现实环境危机的反思与应对 |
发布时间:2016-03-28 |
二战后的发达国家,盲目追求高消费与产业升级,并且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污染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却仍未摆脱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将制度优越性寄托于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战略”上,忽视了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 中国也不例外。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灾难事件,已使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汴的焦点,促使人们去正视我国严峻的环境安全问题,更深刻地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反思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世界环保理念的吸收和创新世界环保思想的实践,是中国环境文化的重要借鉴。 150年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愈来愈不可能存在。20 世纪以来,世界环保主义对传统工业文明的高增长、高消费、高消耗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有力的挑战。1962年,美国海 洋生态学家蕾切尔.伶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出版,标志着当代环境文化教育的兴起。1970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度成为发展环境文化的理论基础。1972 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呼吁世界各国共同保护自然环境,标志着坏境文化的理念幵始成为人类共识。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甩约热内卢召开,环境文化的理念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 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环境文化已演化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迅速超越国家 民族以及政党学派的差异,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