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中国能源该如何“算着用”

中国能源该如何“算着用”

发布时间:2012-03-15

  “能源,‘算着用’总比‘不算着用’好得多。碳交易,就是用碳基来计算能源的使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裁林健近日对半月谈记者说。

  去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批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首批启动试点。

  目前,“上海方案”的草案已起草完毕,正在征求社会及相关机构与行业的意见。试点目的是充分评估碳交易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范围及程度,探索碳交易的制度框架和运作机制,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有人觉得卡脖子,有人觉得松脖子”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研发部的李瑾博士给半月谈记者上了一堂“碳交易课”,从背景开始讲起。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英国人提出设想:可以建立一个体系,买卖碳排放量配额。这意味着,大公司可以购买碳排放量的配额,也可以将这些配额卖出去。这些买卖都应在“碳交易所”进行。

  这个设想一开始并不被人接受。环境学家抵触,商界领袖拒绝参与,连投资银行也拒绝为这类交易提供担保。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排放,并且制约经济发展。

  2002年,英国最先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2005年,欧盟实施碳排放量配额制度。不少人认为,这项制度有利于环保节能,是规范排放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些公司为了将得到的配额出售获利,往往采用更清洁的技术进行生产;另一些公司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也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这样循环的结果就是,碳排放量得到控制,资本也得以活跃,碳交易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市场”。

  在国内,碳交易议论的核心是,它会否“限制发展”。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权至关重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碳交易应该“综合地、辩证地”看待,它并不是简单地“卡”企业,而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能源的最有效利用。

  林健等专家对记者说,实施碳交易,一部分企业肯定会觉得“卡脖子”,但另一部分企业却会觉得是“松脖子”。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将会实现利益结构的优化,高出行业排放水平的企业将把利益让渡给排放水平低的企业,这将是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不同行业之间也能通过利益调整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一些先进企业,前期实施了大量的技改投入,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进行“最优化”选择:是继续投资技改,还是从市场购买碳排放权?从新开辟的选择空间中,企业就可实现“减排成本的最低组合”。

  试点内容: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碳

  试点碳交易,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十一五”期间,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节能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的目标责任。“十二五”期间,我国又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

  为了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除了继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实现节能减碳。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7个试点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相关方案,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市发改委的统一协调下,牵头研究并设计“上海方案”。最新进度是,方案草案已起草完毕,进入对相关参与方、机构和行业的意见征询阶段。

  相关人士透露,上海试点碳排放权交易,有几个条件比较突出:

  一是发展的“承载力”强。上海人均GDP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其独有的政策环境对各个行业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够承担起减排和低碳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

  二是金融发展环境国内领先。上海正在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不断吸引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和金融人才向上海集聚。

  三是产业的多样性。这个特征是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和健全的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可形成一定的减排成本差异,为碳市场提供必要的空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试点碳交易,必须守住一个原则:以我为主,以国内产业需要为主,以发展为主线,在发展与控制中寻求平衡。据了解,此次上海试点的设想是,在初期以激励为主,尽可能减少企业的负担,为企业预留足够的适应空间,让企业可以“有控制地发展”。

  试点内容: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碳

  试点碳交易,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十一五”期间,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节能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的目标责任。“十二五”期间,我国又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

  为了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除了继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实现节能减碳。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7个试点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相关方案,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市发改委的统一协调下,牵头研究并设计“上海方案”。最新进度是,方案草案已起草完毕,进入对相关参与方、机构和行业的意见征询阶段。

  相关人士透露,上海试点碳排放权交易,有几个条件比较突出:

  一是发展的“承载力”强。上海人均GDP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其独有的政策环境对各个行业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够承担起减排和低碳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

  二是金融发展环境国内领先。上海正在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不断吸引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和金融人才向上海集聚。

  三是产业的多样性。这个特征是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和健全的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可形成一定的减排成本差异,为碳市场提供必要的空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试点碳交易,必须守住一个原则:以我为主,以国内产业需要为主,以发展为主线,在发展与控制中寻求平衡。据了解,此次上海试点的设想是,在初期以激励为主,尽可能减少企业的负担,为企业预留足够的适应空间,让企业可以“有控制地发展”。

  来源: 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