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成都学者模拟气候变化 呼吁上调普氏原羚保护级别 |
发布时间:2012-03-24 |
它 曾在青海、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 但目前仅存于青海湖地区,数量仅剩1000多只,最少时只有三四百只 它 保护级别从“极危”下调到“濒危” 但学者研究显示,2020年至2080年,适宜其生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周边的草原和沙丘上,不时闪现出美丽的普氏原羚的身影。目前,它们仅存约1000多只。但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从红色名录中的“极危”下调到低一级别的“濒危”系列。 关注普氏原羚近10年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军华博士历时5年研究发现,2020年至2080年,适宜其生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这项研究成果,今年春节前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PLOS ONE》上。 它们有多珍贵? “其实它们可以说比大熊猫还要珍贵,但处境可能要危险得多” 目前仅剩1000多只 IUCN发布的物种红色名录,被认为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该名录根据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种群分散程度、数目下降速度等,将物种分为9个级别。2008年,仅在中国青海湖地区发现的普氏原羚因其数目增加等原因,被IUCN从其红色名录中的“极危”下调到了低一级别的“濒危”系列。 经常在青藏高原上海拔3000~4000米的环青海湖地区为普氏原羚的研究和保护而奔波,胡军华说:“其实它们可以说比大熊猫还要珍贵,但处境可能要危险得多。” 普氏原羚的长相与藏羚羊类似,19世纪末被俄罗斯人首次发现时,因其全身黄褐色而被称之为黄羊,之后命名为普氏原羚。因其头顶上有一对非常对称的角,也被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称为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曾在青海、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栖息地为草原和沙丘。 “但是这种美丽的高原精灵现在只剩下1000多只了,最少时只有三四百只。”胡军华说,他很早就开始针对气候变化对普氏原羚的生存影响开展研究。2008年IUCN下调普氏原羚级别后,他更下定决心要尽快系统地搞清楚这种动物的生存前景到底如何。 生存有何挑战? 除疾病爆发等灾难性事件外,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环境变化 从模拟气候变化开始 要预测未来普氏原羚还会不会存在,哪些地方还适宜它们的生存,首先要判断哪些因素会影响它们的生存。胡军华说,他的研究从模拟气候变化开始。因为除突然的灾难性事件如疾病爆发等外,影响普氏原羚生存的便是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相关环境变化影响。 这些有关的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气溶胶排放等造成的系列影响,其中与普氏原羚生存有关的包括,年平均气温、平均昼夜范围、季节性温度、最大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季节性降雨量最多月份、最暖的季度、最湿月份的降水量、降水、最干旱的月份、降雨量最多季度,栖息地土壤覆盖层的植被指数,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 “每一个因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才能分析它对未来普氏原羚生存的影响。”胡军华说,他的老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1994年就开始搜集普氏原羚的研究资料。2008年至2011年,他们每年前往青海湖现场调查普氏原羚的信息,包括它们的食物变化、被捕食情况、栖息地的温度和降水及植被覆盖等变化情况,并搜集它们的头骨等。 未来前景如何? 2020年至2080年,其栖息地面积缩小的比例可能达到约50% 呼吁上调保护级别 这些信息如何预测普氏原羚未来的生存状况呢?他们应用了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工具,这是国际上在生态研究方面获得认可的研究方法。为了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他们选取了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不同情景模式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型,看看哪些地方还是普氏原羚适宜的栖息地。 胡军华模拟的时间节点,分别选在2020年、2050年和2080年。模拟显示,适宜普氏原羚生存的栖息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在不乐观的气候变化条件下模拟,其栖息地面积缩小的比例大约在50%左右。 “这说明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可能因气候变化而变糟。”胡军华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也说明IUCN当初调低普氏原羚在其红色名录中的级别是考虑不周的,“建议他们调回去”。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曾在青海、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栖息地为草原和沙丘。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分布区范围锐减,目前仅存在于青海湖地区,只剩下1000多只。 来源: 成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