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闽东沿海大米草蔓延破坏生态 因防浪护堤引进 |
发布时间:2012-04-08 |
“大米草”折射物种引进之困 原为防浪护堤引进,却成沿海生态新忧 近日,在福建省宁德市沿海地区,记者看到,一种成片齐肩高的植物茫茫无边。用力拔起一株,匍匐在地下十几厘米的根茎被带出。 当地人介绍,以前这里拥有优良的近海生物栖息环境,而现在,却被这种当地人叫做“大米草”的植物占据。 迅速蔓延破坏生态 宁德人口中的“大米草”,学名互花米草。“1980年,福建省从美国引进了互花米草,最早种在东吾洋和罗源湾内。”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互花米草对促淤造陆、保滩护堤的作用非常明显,还能有效吸收海水中氮、磷等有机物质,防止赤潮产生。“消浪、保滩、护岸,是当时引种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 未曾想,多年后互花米草却大范围蔓延,侵占了大片贝类养殖区,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泛滥成灾的“大米草”,还侵占了沿海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到了秋冬季节大米草枯萎后,在海面上形成大片漂浮垃圾,既影响美观又妨碍航运安全。 在最高峰的1995年,闽东大米草面积一度达12万亩,严重影响滩涂生态、海洋物种、海洋环境。经多年治理,目前还有近10万亩。 防治方法有待提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曾兆华介绍,大米草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根系极其发达;再加上海洋滩涂环境难以操作,防治难度很大。原宁德市科委曾悬赏20万元,寻求科学清除大米草的良方。2006年,福建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米草防治工作。 “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形成了化学、物理、生物防治三种治理模式。”曾兆华说。化学方式主要指利用化学药剂除草。“涨潮落潮导致化学试剂效果难以保证,又让化学试剂容易扩散,因而对试剂安全性要求更高。”常规的物理防治方法指采用拔出、挖掘、割除等人工方法;生物方法也在防治工作中得到应用。 “由于生态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各地制定大米草的防治方案也要区别对待。”曾兆华坦言,现在的防治方法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也并非十全十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宁德已经清除滩涂大米草7000多亩,种植红树林315亩,增加水产养殖滩涂6000多亩。 引进物种应强化监管 近年来,有害物种入侵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福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引进的物种有案可查的至少有五六千批次。但是,还有一些物种会通过边贸、航空等渠道被引进,其中很可能会有有害生物。 李明福介绍,外来物种的引进要有官方许可,初次引进物种要经过评估,得到许可以后才能引进。物种引进可能通过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主要在防止禁止入境的物种方面起到把关作用。近两年,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仍需从制度上加强监管。 李明福说,和大米草、水葫芦等一样,很多物种在引进时考虑的是其利用价值,但并未预见到未来有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他建议引进物种不能急功近利,引进前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危险评估和风险评估,并制定预案;要控制引进物种生长的环境和范围,尤其是一些可能有害的生物要有完备的管理措施,防止蔓延。 来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