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美国农业带(区)的农业与气候 |
发布时间:2017-06-03 |
美国已形成全国性农业地域分工体系。人口集中的东北部为主要农产站消费区,中部平原是主要粮食、乳、肉产区。这种农业分区的专业化能够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上集中经营一种或几种主要农畜产品,可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同时更能有效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以及更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因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美国农业这种空间分布的形成是气候、土壤和比较效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1)牧草乳酪区(奶产区或称乳酪带) 本区包括东北部和滨湖各州。占全国面积的1/10和人口的1/4。由于位置偏北,厲大陆件温带阔叶林气候.无霜期110〜150d,年降水位较多(800〜1 000mm)且分布均匀,冬季积雪长达2〜5个月。地形破碎,以比较贫瘠的灰壤和灰棕壤为主,有的地方多沙,大部地区土层渖易受侵蚀。这种气候和土壤不宜种植谷物,只能种植青贮玉米,十分有利于牧草生农,适宜发展畜牧业。这里接近大工业中心, 是巨大的牛奶和乳制品消费市场。加之来自西欧北欧的移民有饲养奶牛和种植牧草的传统经验与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以奶业为中心的牧草乳酪专业化生产地区,主要经营不便远途运输的集约化农畜产品生产。耕地大郜用于种植饲草、燕麦、青贮玉米和块根作物等。同时为充分利用土地,牧草常同燕麦、小麦,在南部甚至同玉米、小麦等轮作。大城市附近也发展了养禽、蔬菜,果树和花舟等生产。 (2)玉米带 玉米带的范围虽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异,但核心部分比较一致。很多芙国文献以自然条件确定其范围,东界为俄亥俄州境内阿巴拉契亚高地,南界大致沿俄亥俄河和密苏里州南部的欧扎克高地;西面大致以5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北界一般以气候不适宜玉米生长为界,因往北无霜期变短,夏季气温变低,美国农业部以州界划分,玉米带包括艾奥瓦、伊利诺伊、俄亥俄、印第安纳和密苏里等五州,他于农业.统计。 玉米带是美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以玉米一大豆一肉畜的专门化生产为特色。 20世纪90年代本区玉米收获面积和产贾分别占全国的50.3%和53.1%;大豆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1%和57.8%;牛和猪分别占全国的14%和52.8%。 由此可见,玉米带是美国的“农业心脏”。这里地面平缓坦荡,而积辽阔,土壤肥沃, 集中了美国3/4最好的农业用地,自然条件组合最适宜玉米生长。 玉米是喜温、喜光又喜湿的作物,早熟型玉米要求>=10℃积温在2 100 ℃.d以上,晚熟型对积温要求更高。生长期温度偏高有利于拔节抽穗,灌浆成熟期要求日均温达20〜24℃,否则影响籽粒中淀粉酶的作用。生长后期易受霜害,3℃完全停止生长。玉米带内>=10℃积温3 300〜4600℃.d,无霜期160〜180d,6月平均气温20〜22℃,7和8月平均气温23〜27℃,生长期内白天炎热,夜间温暖,很好地满足了玉米生产对温度的要求。玉米在禾谷类作物中株型最大,叶面积也大,每株玉米的绝对蒸腾量高,需水量很大,在无灌溉条件下适于玉米仗长的降水量应在500mm以上,其中生长期内至少要有250mm。玉米带年降水遗800〜1 000mm, 在玉米生长期内的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2/3,能充分保证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 玉米是耐肥作物,由于茎叶繁茂生长旺盛需肥量大。玉米带主要土壤类型是灰棕壤(东部)和黑土 (湿草原土),黑钙土(西部),一般都具有团粒结构,肥力很髙。 玉米带的形成还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19世纪农业开发进入玉米带东部,由于小麦产量不稳定,运输费用大,易得锈斑病等,玉米相对小麦具有许多优势,早期移民吸收和发展了种植玉米的经验,玉米可用于饲料和酿酒,生产也较稳 定可靠,成本比小麦低,播种量仅为小麦的1/12,产量却髙几倍。到19世纪中叶, 玉米带东部就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农业类型,肉猪饲养也相当普遍。19世纪50 年代以后,西部普列利草原区的农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以西的短草原区由于气候较干旱,只是在东部形成相似的农业类型。“玉米带”名词于19世纪80年代在口头上流行,1903年正式出现于出版刊物中。 (3)小麦带(小麦与其他谷类作物区) 小麦带位于中部平原西部(大平原),主要包括南达科他、北达科他、蒙大拿、堪萨斯、俄克拉荷马等五州。属半干旱区,年降水量350〜650mm 大部集中在作物生长期的4~8月,秋季气候干燥,对谷物收获冇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冬季较长而严寒,北部适宜春小麦,南部可栽种冬小麦。除主要种植小麦外,也与牧草等轮种,附近又有天然牧场,常与饲养肉牛相结合。利用铁路和方便的水运,所产谷物常运销到较远的东部工业区和沿海一带。 1862年5月I5日美国农业部成立,国会随即通过并颁布“宅地法”,垦殖100°W以西直达太平洋的沃野,并迅速形成浪潮。虽然这一地区气候干旱多变,易受风沙袭击,土地却丰裕肥沃。人们首先发现小麦比较适应大草原地区的半干旱气候条件,随着垦殖移民的进入,小麦种植普遍地扩展开来,小麦带轮廓逐渐显露。 由于大草原南北地域跨度大,北部无霜期短,冬季酷寒且积雪覆盖,主要种植春小麦;中南部无霜期较长.主要种植冬小麦。小麦生产地区继续向落基山以西的山间高原盆地发展,哥伦比亚商原也形成了大面积冬小麦与春小茇兼种区域,称为“西部的小麦带”。 小麦带是随着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农业向大草原进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美国实现了以畜力代替人力的农业半机械化。马拉农具的发展,钢犁和风动抽水机的出现和普及,有效解决了大草原翻耕和缺水两大难题,19 世纪90年代出现的蒸汽拖拉机更为大荜原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线相继建成,使大草原农产品能够方便地输往东部市场。其他如新品种培育、病虫害控制、施肥法改进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大草原的农业开发,而且加速了美国农业商品化和区域专门化的进程。 (4)棉花带(棉产区) 棉花带位于美国东南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得克萨斯州东部,是历史上有名的南部非灌溉的老棉区。无霜期200d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6〜27℃以上,夏多降本,秋季较干燥,对于棉花生长、成熟和收获十分有利,长期'为美国棉花的集中产区。但20世纪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南部土壤佼蚀及虫害的蔓延,老棉花带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棉花带渐趋崩溃,棉田已收缩到少数条件 较好地圾并向西推进形成一些新棉区。这里原有的农业趋向多样化;开始向以畜牧业为主的多部门农业演化。目前,美国棉花产区可分为三个带:东部带包括亚拉巴马,佐治亚和南、北卡罗来纳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4以上,如今已大片改种大豆和牧草,养牛和养贱业十分发达,成为“肉鸡带”重要组成 部分;巾部带即密西西比河下游和三角洲,以密四西比州棉花产量为最多(约占全国的1/10),目前水稻和甘蔗生产发展很快;西部带包括四部平原两州,其中有灌溉条件的得克萨斯州是全同棉田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一个州(占全国的1/3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诙带肉牛饲养和高粱种植发展较迅速。美国的老棉花带目前虽已分散,不再呈连续的带状分布,但由于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仍存在许多共性,如 自然环境破坏,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及黑人比重较大等,人们仍称这一地带为棉花带。目前,美国棉花重点分布区已移闲西部,产量的70%集中在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等四个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棉花生产呈东消西长的格局,是自然、技术、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老棉区由于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地力衰竭和土壤侵蚀严重,气候过湿使病虫害蔓延,产量和质量较低。同时,由于农场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西部虽然干早少雨,但光热资源丰富,病虫害轻,棉花品质好。通过兴建引水工程和提取地下水进行适量人工灌滅,加上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化学化、企业化水平高、棉花单产较高,生产效益显著高于老棉区,逐步形成了棉花生产的区位优势。 美国超民绒棉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近2/3的产量集中在亚利桑那州。此外,生产较多的是得克萨斯州、新璺西哿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 (5)山地放牧和灌溉农业区(即季节性放牧区和常年放牧区) 以落基山为主的美国广大的西部高原、山地面积约占全函的1/3以上,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东部为200〜400mm,西部少于200mm)。由于资源缺乏, 地广人稀,因而利用天然牧场发展成为粗放的专业化放牧区。其北部是季节性放牧区,主要作物有小麦、豆类和甜菜,南部则为常年放牧区,战后以来,这里很快发展为高度集约化的灌溉性农业区,种植棉花和其他作物。亚利桑耶州灌溉区的棉花单产高出全国平均单产的一倍左右。 (6)太平洋沿岸北部小麦和林牧业区(乳酩森林区〉 本区位于40°N以北,冬季气候温和多雨,最冷月也在0℃以上,年降水量多达 1 000mm。这里的山区开发比较晚,保留冇大片林地,宜发展林、牧业,河谷地带则种植小麦、苜蓿以及温带水果。华盛顿州的苹果著称全美,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 (7)太平洋沿岸南部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 这里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型气候区。通过调水工程发展灌溉性农业,大量生产蔬菜、葡萄、水果,供应全国各地。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州,也是国家最大的“菜篮子”,为国家提供了 51%的水果和干果、32%的蔬菜;其种植业更为突出,占全国的15.54%,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个州的水稻生产也很重要,产量占全国的18%。 (8)混合农业带(即综合农业经营区或烟草与综合农业经营区) 本区位于玉米带以南和棉花带以北,这里主要种植有冬小麦,玉米和烟草等。 (9)亚热带作物区 、 位于墨西哥湾沿岸,这里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种植有柑橘、甘蔗、水稻等亚热带作物和早熟蔬菜,供应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