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
发布时间:2017-07-31 |
(1)雨热同季,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大 全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总辐射量多在3 760〜6 680MJ/m2,一般西部多于东部,髙原多于平原。绝大多数地区的光能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充裕的,但光能利用率不高。单产3 450kg/hm2的粮出,光能利用率一般仅0.4%〜0.5%。二季高产作物(小麦、玉米〕单产超过7 500kg/hm2的,光能利用率不超过1%,南方三熟制高产田超过11250kg/hm2的,光能利用率也不超过2%。而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理论上对达9 000〜10 500kg/hm2,玉米大于15 000 kg/hm2。可见,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潜力还很大。 作物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除东北的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外,72%的地区冬冷凉,夏温热,季节变化明显。积温自北向南遂渐增多,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演变为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通常0℃以上积温大于4 000℃.d的地方就有实行复种的可能,大于5 700℃.d可种植双季稻或实行三熟制。多数地区冬半年种植喜凉作物,夂半年种植喜温作物。复种而枳广是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同纬度地区复种指数最高的国家。 中国东部受夏季风影响,雨量充沛,降水量集中在作物活跃生长期的更季 (6—8月),有利于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瑕―是中国农业气候潜力大的地区。高温多雨同季出现并与作物生长旺季相啤合,使光、、热、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使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纬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也界30°N以南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大多为沙漠或荒漠草原,但中国东邵的同韩度地区由于更季风带来了丰沛降水,使江南广大地区成为“鱼米之乡”。中囯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 400mm以下,虽有较丰富的光热资竭,但受水分不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成为中国主要的草原牧区。在河西走廊和新輯的部分地区,因有天山、祁连山、昆仓山及阿尔泰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形成“绿洲农业”,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成为小 麦、棉花、甜菜以及瓜采的优质产地。 (2)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垂宜地带性明显 中国地形复杂,高山、应陵、平原、河谷、盆地纵横交错,地形对中国光、热、 水资源的甩分配影响很大。高大山体对冷空气的阻滞作用,沟谷和盆地的冷湖作用,江湖水体的热效应.以及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坡向不同而引起的垂直气候差异,形成复杂多样的农业气候环境和相应农业布局及熟制类型。东 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南岭等)对冷空气鹵下的屏障作用和气流越山目下沉增温作用,常使背风侧具有明显的冬暧气候特征,甚至成.为气候的分界线,该在亚热带地区尤为明显。 山区随海拔高度增高存在温度的垂直递减,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0.4〜0.6 ℃/(100m),枳温也随之下降。其他因子也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从而形成立体气候,在不同海拔高度出现不同的气候带,并有淘北坡之别,植物分布 也随高度而变化。如云南高原地形的热量呈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一温带一寒温带的垂直分布,10℃ 以上积温从8 000℃.d减少到1300℃.d,作物种植从三熟 制逐渐过渡到一季喜凉作物,形成独特的立体农业气候类型。中闰亚热带山地热量分布的一个特点是山腰常有200〜400m厚的逆温层存在,有利于柑橘等经济林果的安全越冬。 (3)气候灾害频繁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寒 中囯季风气候的不稳性,表现在降水量的迆区和季节分配不均衝及年际变化大.最大与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0多倍;温度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相当频繁。1950年以来,平均每3年有一次较大范围的灾害。东北、华北大部和西北以旱灾为主。从干旱的季节分布看,春旱以黄淮流域以北和东北的四辽河流域最为严重,夏旱在长江流域较为常见,秋旱影垧华北地区晚秋作物后期生育和秋耕秋种,冬旱主耍发生在华南南部和西南地区。旱灾的特点是发生面积大、 时间长,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影响林业和畜牧业。 中国水涝灾害总体而言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 地区多,高原地区少。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平原是水涝灾害发生较多的区域.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雨和暴雨还是水土流失的气象原因。 低湿灾害对东北商品粮生产的影响很大,舂秋季出现的短时期低温对南方水 稻先产有很大危害,亚热带、热带地区如遇冻菩,对柑橘、茶树、橡胶等果林业产生 危軎。另外,热带气旋、干热风、草原雪灾等都可以造成严重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