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 |
发布时间:2017-09-30 |
模拟评估温室效应气候变暧对种植制度的影响,可选择一组能反映作物生长期持续时间和气候温暖(或湿润,以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为准)程度的气候指标,与主要种植熟制皿建文对应关系,用以模拟评佶末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朦对种植熟制和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4 000℃.d和5 800℃.d是区分一熟、两熟和三熟种植制度的指标值。前者是一熟制种植南界或两熟制种植北界;后者是两熟制南界或三熟制北界。在这些区域内,还可根据对应的积温值识别不同的作物组合种植方式。中国东部是主要农耕区,从北往南随着积温的增加,种植方式由一年一熟制逐渐转变为最南部的一年三熟制。黄淮和江淮淹域为多种不同作物組合的两熟区;长江以南过渡到多样的三熟区。西部大多为一熟区。新疆南部热量条件符合一年两熟制的热量要求,但降水限制了绿洲农业的复种指数。 运用GCM模式摸拟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除青藏髙原和东北北部外,几乎所有地区的现布种椬熟制都将没生较大变化。中国热量资源增加,一熟制区面积将减少23.1%,两熟制和三熟制区面积将增加23.1%。最明显的变化将发生在东部农业区。气候变暖将使目前的两熟区北移至目前一熟区的中部;而三熟区将明显地向北向西扩展,不仅以不同三熟组合方式取代目前大部分两熟制地区,北界还将会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三熟区面积将扩大22.4%。 多熟制的这种变移将便一熟区面积缩小23.1%。但对大部分地区可种榼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影响不大,只是品种熟性将向晚熟方向发展。 表面上看,由于多熟制北扩使中国的种植制度更加多样化,复种指数可望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农业牛产发展,尤其是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然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多熟制中栽培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正常生民需要大量水分,但模拟预测到 2050年降水与蒸敗的净平衡很可能是负的,作物可利用有效水分将减少,未来气候状况将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是两熟制中冬半年的主要栽培作物,8前有些种植区已不能满足水分需求,未来水分平衡的任何负向变化将对其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按FAO有关作物生长期的计算方法估箅,中国大部分中低纬度地区由于作物发育速率加快,实际有效生长期将比目前缩短。虽然未来多熟制扩展适合水稻和小麦的可种植地区将会扩大,但由于水分胁迫增加和有效生长期缩短,可能最终导致水稻和小麦因单产下降而使总产量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