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若干范例:长江流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若干范例:长江流域

发布时间:2017-10-09

冬季稍变暖,鉍季变化不大,中下游降水增多,上游减少。低温灾害减轻,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上游干旱加重。

(1)四川水路不通走旱路,压缩双季稻,发展旱三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东部冬存趋于干早,丘陵地区依靠拦蓄秋冬降水种植水稻面积被迫压缩。农圮自发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的策略,扩大了小麦、玉米和番薯旱三熟制度的面积,使粮食产量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仍能继续增加。

(2)长江中下游针对早稻热害改双季稻为稻麦两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热害有所加重,当地农民改早稻、 晚稻双季稻为小麦、中稻两熟制,避开了早稻常见的抽穗期和灌浆期高温危害和晚稻灌浆期的冷害,.水旱轮作还冇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长江上游的重庆热量较丰富, 为充分利用秋季热量扩大了中稻收获后再生稻的面积。

 (3)江南针对湿害改种小麦为油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舂季降水增加洪涝和湿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此,压缩了小麦,增加了相对耐湿的油菜面积。

(4)江南华南利用山区发展反季节蔬菜

夏季髙温是南方形成诞秋蔬菜淡季的主要气候成因,在气候变暖和夏季降水增加的条件下,夏季蔬菜生产将更加困难。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了夏秋淡季蔬菜生产基地,但运输条件较差。为缓解淡季市场新鲜熟菜供应不足,广东、浙江都在山区海拔较高地区利用相对冷凉的地形气候建立了淡季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山区农民脱贫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