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怎样抗御玉米涝害? |
发布时间:2018-05-23 |
涝害分为两种:一种是洪涝,由山洪爆发引起;另一种是沥涝,屮长时间阴雨引起。群众常把第二种情况叫做“窝汤”。 玉米发生涝害后,土壤通气性能差,根系无法进行呼吸,得不到生长和吸收肥水所需的能量,因此,生长缓慢, 甚至完全停止生长。遇涝后,土壤养分有一部分被淋失,有一部分经过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气态氮而跑入空气中,致使速效氮大大减少。受涝玉米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另外,在受涝的土壤中,由于通气不良还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发生黑根和烂根现象。在发生涝害的同时,由干天气阴雨,光照不足,温度下降,湿度加大,常会加重草荒和病虫害蔓延。 目前常用的防涝、抗涝措施有以下几种: (1)正确选地。尽量选择地势髙的地块种植。而地势低法、土质粘重和地下水位偏髙的地块,容易积水成涝,多雨地区应避免在这类地块种植玉米。 (2)排水防涝。修建田间“三级排水渠系”,是促进地面径流,减少雨水渗透的有效措施。所谓“三级排水渠系”,是指将玉米田中开出的三种沟渠联成一体。这三种沟渠分别是玉米行间垄沟,与玉米行间垂直的主排渠(腰沟),以及每隔25米左右与行间平行的田间排水沟。沟深一级比一级增加,使田间积水迅速排出。南方地区为便于排水, 采用了畦作排水的方法。做法是,种玉米时,在地势髙、排水良好的地上采用宽哇浅沟、沟深33厘米左右,每哇种玉米 4一6行;在地势低、地下水植髙、土壤排水性差的低洼地,则采用深畦深沟,沟深50—70厘米,每畦种玉米2—4行。为了便于排出雨季的田间积水,要求做到畦沟直、排水沟渠畅流无阻,雨来随流,雨停水泄。华北地区在低洼的玉米田采 用的排涝方法是起垄排涝,也就是把平地整成垄台和垄沟两部分,玉米种在垄背上,这样散墒快,大雨时积水可以迅速 顺垄沟排出田外,从而保证根系始终有较好的通气条件。对一些低洼盐碱地,为了防涝和洗盐,常将土地修成宽度不等的台田。台田面一般比平地高出17厘米,四周挖成深50—66 厘米,宽1米左右的排水沟。有的地区还把土地修成宽幅的髙低畦,髙畦上种玉米,低畦里种水稻,各得其所。 (3)修筑堪下沟。在丘陵地,由于土层下部岩石“托水”,加上土层较薄,莕水量少,即使在雨量不很大的情况下,也会造成重力水的滞蓄。重力水受岩石层的顶托,不能下渗,便形成小股潜流,由髙处往低处移动,群众把它称为 “渗山水”。丘陵地上开辟的梯田,因土层厚簿不勻,上层梯田渗漏下来的“渗山水”,往往使下层梯田形成澥涝状态,出现半边涝的现象。堰下沟就是在受半边涝的梯田里堰挖一条明沟,深度低于活土层17—33厘米,宽60—80厘米, 承受和排泄上层梯田下渗的水流,并结合排除地表径流。这 种方法是解决山区梯田涝害的有效措施。 (4)选用坑涝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在抗涝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抗涝品种一般根系里具有较发达的气腔,在受涝条件下叶色较好,枯黄叶较少。如北京地区的京早7号和京杂6号就比其它杂交种抗涝。各地可在当地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中选一批比较抗涝或耐涝的品种供生产上使用。 (5)增施氮肥。“旱来水收,涝来肥收”。受涝甚至 泡过水的玉米不一定死苗,但多数表现为叶黄杆红,迟迟不发苗。在这种情况下,除及时排水和中耕外,还要增施速效減肥,这样可以改善植株的氮素营养,恢复玉米生长,减轻涝忠所造成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