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
发布时间:2018-09-19 |
(1)分蘖与穗数的关系 一定的产量要求具备足够数量的穂数。大穗固然是增加粒数的一个途径,但是,这是有“定限度的。在一定穗数的群体条件下,穗型的增大往往伴随着顶叶宽度的加宽,从而就削弱了群体受光的条件,空秕率会增加。因此, 生产上多采用穗粒并重的方法。根据我们在实际田块中的调査, 群体发育较大的杂交水稻,当每亩最高茎蘖数不超过30万苗时, 茎蘖数多少与成穗率的关系并不密切;而当每亩总茎蘖数超过30 万苗时,则随苗数增多,成穗率就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杂交水稻,它主要是依靠分蘖成穗,主茎穗一般只占15%左右,其分蘖成穗的特点有利于取得足够的穗数。 (2)穗数与粒数的关系当穗数到一定界限后,随着穗数的继续增加,每穗粒数会相应地减少,穗数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 由于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就提出了水稻分蘖力强(尤其杂交水稻分蘖力特强)并形成大穗,这两个特点如何利用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有差异的,栽培上应考虑气候条件的不同,合理调整密度,确保穗数;在每穗总粒数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力求增加一定的穗数,每亩的总粒数依然可以增加。据徐州地区农科所的研究资料统计,在一般的肥水条件下,南优6号密度 试验结果为每亩14.74万穗,每穗总粒数141.5粒,每亩总粒数只 有2085,7万粒,实粒数1528.6万粒;每亩16.66万穗的每穗粒数粒,每亩总粒数为2259.1万粒,实粒数1616,0万粒,当每亩穗数增至19.8万,虽然每穗粒数只有127.7粒,但每亩总粒数竟达到2528.5万粒,实粒数达到1725.2万粒。 根据我们几年来的田间试验证明,在每亩20万穗左右〈杂交水稻〉,随着每亩穗数的增加,每穗粒数下降有限,每亩总粒数依然增加。生产实践也证明,每亩20万穗是获得高产的基础条件。 当然,水稻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并不是孤立的,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相应变化。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结实率与千粒重有关,相关系数为0.37—0.42, 相关显著;而有效穗数与结实率,或每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虽似 有相关,但其关系不显著。而它们和产量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 只是相关的密切程度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