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怎样记录、整理和使用温度观测资料? |
发布时间:2019-01-20 |
观测到的温度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才能变成有用的资料,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观测记录本的格式可以是这样的(气温部分): 也可以根据观测目的和任务,自行设计记录表格的形式。 怎么整理温度观测资料呢?一天之中温度是随时变化的,每次观测到的温度只能代表那一时刻的情况。但有时, 还需知道一天的平均温度。比如棉花一般在5厘米深地温日平均值达到14℃时播种比较适宜。一般说来,一天进行四次 〈02、08、14、20时〉观测所得到的平均值(即四次观测值相加后被4除),可以代表一天的平均温度。如果一天观测三次(08、14、20时),可以用这三次温度观测值相加后除以3,作为日平均对温度。 如果分别在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天气条件下进行了观测,可以在求出日平均值的基础上,对不同天气下的观测值求平均,以便了解不同天气条件对温度的影响。 如果在农作物的某一发育期内,或者在栽培、管理中的某一时段内连续观测,可以将每天的日平均值相加后除以观测天数,得到这一时段的总平均值。还可以将某一时期内的气温累加起来,作为积温指标,指导农业生产。比如北京郊区有的农民在西瓜地里给刚结的小瓜按日期作出不同标记, 每三天为一批。从插标记开始,每天观测气温,并将气温一天天累加起来。当从某插标日起的累加温度(又叫积温)达到西瓜成熟所需要的积温数时,就及时摘下这批瓜。这样可提髙摘瓜的熟瓜率,并做到计划上市。 除统计外,还可以把温度资料画成图表形式,使观测结果更加直观,比如气象要素时间变化图,把连续的各次观测时间的气象要素观测值用折线连起来,可以看出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如果同时画上其它对照点或不同处理、不同措施的气象要素变化曲线,则彼此闻的差别会看得更加清楚。 就是某温室内两个测点150厘米处某日每小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另外,还有一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要素随高度或深度变化的情况。在研究农田或温室、大棚内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或者地膜覆盖等一些农业技术措施, 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影响时,可以画这种图,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温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某温室内两个测点 某日不同高度的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