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霜冻害和冻害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
发布时间:2019-09-29 |
霜冻害和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地理位置密切有关。在我国,一般从南 向北,从东向西年平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秋霜冻出现逐渐提早,春霜冻结束逐渐推迟,即霜冻期逐渐延长,无霜冻期逐渐缩短;冬季冻害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大,强度逐渐加重。 就春、秋霜冻出现和结束情况看:大体上长城以北的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秋霜冻出现在9月上旬一 10月上旬,春霜冻结束在4月中旬一5月中下旬,无霜冻期在200天以下;长城以南的黄淮流域秋霜冻出现在10月中旬一 11月上中旬,春霜冻结束在3月中旬一 4月上中旬,无霜冻期约 200—250天;长江流域秋霜冻出现在11月下旬一12月上旬, 春霜冻结束在2月下旬一 3月中旬,无霜冻期约250—300天。 不过由于每年的天气气候情况不同,各地春秋霜冻的出现和结束日期就有早有迟,无霜冻期也不一致。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一般说来是终年无霜冻的,但有的年份当强寒潮南下入侵时,有些地区也可出现霜冻。 就冬季冻害的出现和分布情况看,跟春秋季节的霜冻害类似,长城以北的 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几乎每年现的强度和次数不都有出现,只是出同而已。长城以南地区的大体规律是北方重于南方, 高山重于平原,盆地重于丘陵。平均出现机率:黄淮流域一般冻害每2—3年出现1次,严重冻害每5—6年出现1次;长江流域一般冻害每4一5年出现 1次,严重冻害每8—10年出现1次。 霜冻害和冻害的出现、持续时间及其强度变化等规律, 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与天气、气候、森林植被以及农业技术措施、农作物本身抗寒能力等密切有关外,也与地形、地势、 地表性质等有密切关系。就地形地势来说,低洼谷地、盆地, 夜晚风速较小,地面辐射冷却强烈,冷空气容易下沉,降温较快,因而霜冻害和冻害发生较重,俗话说:“雪落高山霜打洼”就是这个道理。坡地的不同部位,霜冻害和冻害强度也不同。山坡中部霜冻害和冻害强度最轻,顶部 次之,下部最重,这是因为冷空气不易在山坡上停留,而易下沉到山坡下部的缘故,就坡向来说,霜冻害和冻寄郝是北坡比南坡重,东坡、东南坡比西坡、西南坡重。因为北坡易受北方冷空气南下直接侵袭,气温较低,而南坡既背风,散热少,同时吸收太阳辐射又比北坡多,气温比较髙;在最低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东坡、东南坡早晨日出后温度急剧上升, 迅速解冻,容易引起作物植株细胞组织的破坏。地表性质对霜冻害和冻害强度影响也很大。例如干燥、疏松、沙性土壤, 热容量、导热率都很小,夜晚辐射冷却快,霜冻害和冻害强度重;而漸湿、紧实的壤土或粘土,热容量、导热率比较大, 夜晚辐射冷却慢,霜冻害和冻害强较轻。当南下入侵的北方冷空气经过水塘和村庄时,会变得暧湿一些,再加上风速减小,因此,在水塘和村庄的下风方向,霜冻害和冻害强度就要轻一些。靠近塘边、河边、捆边的地方,夜晚常受到水面上流来的暖湿空气的调节,湿度下降比较慢,因此,不容易出现霜冻害和冻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