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最早的气象歌谚

发布时间:2020-02-18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五世纪)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不少天气谚语 和气候谚语。测天经验反映到文献中来,这说明谚语测天在当时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事情了。

  气象知识开始反映于歌谣,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或在 更早以前的一两千年。

  从清朝咸丰年间杜文澜辑录的《古谣谚》中,可以看到两首很古老的气象歌谣,《卿云歌》和《南风歌》。

  《卿云耿》是一首含政治性的颂肷,但也与气象有关系。歌词是:“卿云烂兮,钆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据记载,“舜将禅禹,于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 云”。这里的“俊乂”是贤才的意思。卿云又作庆云, 郑玄作注时援引《天文志》的解释:“若烟非烟,若云非 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为庆云”。在这之前几千 年的黄帝,不是有“云瑞”吗?卿云在这里同样被舜和禹作 为祥瑞,我们还可以看到,几千年后也是如此,于是有庆云县、庆云里之类地名出现。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古人仰观于 天,俯测于地,卜晴问雨,本来就是为了要讨个吉兆,自然 会把与好天气联系在一起的云彩叫做庆云,作为祥瑞,加以 咏唱。按《天文志》,这庆云象是好天气下的碎层云、碎积云之类;而按歌词本身,则象卷云。

  《南风歌》和《卿云歌》出现在同一时代,在舜禅禹之前。清朝沈德潜的《古诗源》引《孔子家语》说:“舜弹五 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歌词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薰” 字说明南风的暖、性湿,“时”字说明南风是否应季节变化 而来到。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温暖的南风能使万物生长;南 风应时来到,能带来丰收。我国中原处在季风南温带,季风气候是很明显的。歌唱“南风之时兮”,就是歌唱丰收的希望。

  在禅让大典上歌“卿云”,以云为祥瑞,帝王弹琴唱 “南风”,盼望季节变化正常。这说明观天在当时人们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实,自黄帝以籴,历代都任命 羲仲、和叔之类一批官员,“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就如《诗经》之前有民歌一样,《诗经》的测天谚语之前也会有天气谚语。可惜的是,那时民间歌谣不能记录,只有《卿云歌》、《南风歌》这类与重大人物和事件 有关的歌,才能记住是何时何人所唱。

  商朝有文字了,但没有书,文字是铸在铜器上和刻在甲 骨上。甲骨文上反映了不少气象知识。有人统计过,知道月 份的三百一十七件甲骨中,有一百零七件与气象有关。 甲骨文中卜问天气的卜词很多,这件事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对天气预报的迫切需要。人们有意识地“揆度”天气变化,已 经出现了预测未来十天天气预报的“卜旬”。把卜问的日子 定在癸日,癸宇有“揆度”(估计〉的意思,这也许是把癸 日作为十天的最后一天的原因。看来,卜旬可能是最早的十 天预报⑴。为了证明预报的是否正确,还要加以“验证”, 这样,就把十天的天气实况刻在甲骨上。比如,有一片甲骨就记录了这样的内容:

  “癸亥日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第二天开始下夜雨, 连下三夜。第四天是早晨下雨。第五天傍晚有风雨。第六天 清晨天气转晴。第九天有北大风”。

  不过,甲骨文的用处是占卜,不会用来记录气象知识和 天气谚语。因此,即使当时已经有了不少天气谚语,也只能 一代一代地口传。到了周朝,有书(竹、木简)了,所以天 气谚语也就反映到文献中来了。《诗经》里的天气谚语,是 几千年来人们口头传诵的记录。但到今天仍不失其原意。比 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就是东风,这条谚 语和今天的“四季东风是雨娘”,“东风不倒,别嫌雨小”的 意思是相近的。又如,“朝哜于西,崇朝其雨”,就相当于 今天的“东虹日头西虹雨”。

  今天的《九九耿》,是一套系统的气候谚语,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用谤语记述气候,是谚语测天的发展。《荆楚岁时记》 说:“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 就是说古时已有数九的习俗。《豹隐纪谈》也谈到:“石湖居 士戏用乡语云:土俗以二至后九日为寒燠之候”,并记 载了冬至和夏至的《九九歌》各一首。可见,数九是群众自 己的创造。

  宋朝诗人范成大提到的两首《九九歌》,是我们现在见 到的最早的《九九歌》。他用的是苏州方言。这也说明, 《九九歌》最初可能是起于南方。《帝城景物略》,《吴下 田家志》,《委巷丛谈》,《田家五行》等也都记载了《九 九歌》,并都有冬、夏两首,《古谣谚》注明了这些书中歌 词的差异⑷。现在,农村中普遍是冬至后数九,哀至后数 “伏” 了。如数伏的农事歌谚:“头伏萝卜二伏菜”等。

  今天的《九九歌》与古时略有不同。而且,由于我国冬 季气温南北差异大,不同的地区,歌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以华北一带为例,歌词大致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 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出九,遍地牛走”。但在东北区中部以北,是“一九、 二九,冰凌上走”。在胶东,“一九、二九,还不箅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