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或北京或beijing
自然物候与物象测天 |
发布时间:2020-02-22 |
我国是世界上物候学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周秦之世 (公元前十一世纪一一前二肚纪)就有物候记载了。从《诗经》三百篇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可以整理出一部当时的 “自然物候历”来。下面是根据《诗经^幽风“七月》这首 诗的原文和译文列 《七月》这首诗,是《诗经》中记录物候现象最多的一 首。三百篇中,还有一些诗也有零星的物候记录,如“正月繁霜”,“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等。运用这些记录时,要 注意考证它所用的历法。 秦汉及以前的著作中,不少都有谈论物候的专篇,如 《大戴礼记》的《夏小正》,《礼记》的《月令》,《吕氏 春秋》的《十二纪》,《逸周书》的《月令》和《时训》, 《淮南子》的《时则训》和《天文训》等。《史记》的《律 书》,《汉书》的《律历志》,也有物候记录。自秦汉以 降,从正史到方志,从官方文献到私人著作,记录物候现象 成了一种传统,这里不具体引述了。 大约在《逸周书》成书的时代,定出了五天为一候,三 候为一节或一气。一年有七十二候,对每一候的时令和出现的自然物候现象,都有所记载。这可以说,为物候学打下了 实践的基础。而在欧洲,比较详细的物候学是在十九世纪才 创立起来的。 我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但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多。而 这种研究对于认识气候规律是很有意义的。清朝初年,张标 研究过《吕氏舂秋》中的物候资料,和当时的情况相对照, 发现春天的物候期秦朝比清初早二十天左右。从而认识到, 我国秦汉时代的气候要比清初暖和得多〔2〕。但后来,类似 的工作没有深入下去。 北魏时代著名科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约在公元 五三三^五四四年成书,书中总结了六朝以前我国的农业 知识。竺可桢分析了这本书中的物候记载,指出当时黄河以 北杏树在四月中旬开花,桑树在五月初生叶(均用阳历统计〉,和现在比,要晚二^四周。这表明,公元六世纪上 半叶的气候要比现在冷得多。 国外也有很完整.的物候记载,如日本的樱花记录。日本 的封建主,历年都要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樱花盛开。从公元 九世纪到十九世纪,年年都有日期记载,这就保存了一份樱 花开放期的完整的物候记录。樱花开放的时间,大略地看, 以九世纪为最早,十二世纪为最迟。这也就是说,九世 纪气候最暖和,十二世纪气候最冷。 物候记录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还能正确地预测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和分析气候的地区分布情 况。比较两个地方的物候差异,从中可以看也两地的气候差 异来。把各地的物候记录填写在物候分布图上,就可以迸行 物候区划。在同一种物候区内,气候条件是大致相近的,因 而在生产措施上,也可以提出相似的要求。 物候现象还可以用来作天气预报。比如,群众经验有, “山柽柳开花要下大雨”,“鬼子姜(即菊芋,又叫洋姜) 开花十八天下霜”等。有很多类似的经验,在各地群众中广 泛地流传。但是,对于制作天气预报来说,用“物候”不如 用“物象”好。因为物候表现是自然物对季节变化的反应, 而物象表现则是自然物对天气变化的反应。 物象测天在秦汉之际就很普遍了。汉朝有个焦赣就写 道:“蚁封穴户,大雨将至”。王充的话:“蝼蚁徙, 蚯蚓出,琴弦缓,固疾发”,也都是用物象来作为天气 预报的征兆。用了两千年了。现在群众中常用的物象测天办 法,如缸穿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拔艾蒿看白根 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的时效到底是有限的,要用 它来预报较长时间的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就有不 少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