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气象课堂>谚语测天的探索和发展

谚语测天的探索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23

  群众用谚语作天气预报,从周朝以来曾经有过很大的发展。考察一下现在农村中有经验的老农运用的方法,可以看 到,大约在唐代,群众测天就用这些方法了,唐朝黄子发的 《相雨书》,是最早的一本无气谚语专书。书中收集了有关 气候、观云、云风、雨止天晴等方面的天气谚语一百六十九 条。其中很多经验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书中谈到 云中出现红色和黑色就会下雹,现在群众中还有“黑云红边 子,一定下雹子”之类谚语。

  元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是一本内容比《相雨书》 更丰富的天气谚语集。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不少谚语在农村 是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⑴。现在流行的群众经验,很多 都能从这本书中见到。后来编的天气谚语,编排形式和思路 也多参照这本书。书中前一部分按月份编排,后一部分按夭 文、地理、草木、鸟兽等分类编排。每一类又分了许多细 目,如天文类分《占日谚》(论日〉、《占月谚》(论月〉等 等。前面在第十节已经引述过《占云谚》、《占龙谚》的邡 分内容。现在,我们从《占日谚》中引几条来谈谈。“月晕 主风,日晕主雨”,这一条和现在群众中流行的谚语完全一 致。“南耳晴,北耳雨,日生两耳,断风截雨”,这一条, 现在辽宁农村的说法是:“南耳风,北耳雨,两耳平肩,必 有好天”。看起来,只是南耳的用法不同。“日落云里走, 雨在半夜后”,“今夜日没乌云洞,明朝硒得背皮痛”,这 两条现在也是普遍运用的。现代的群众测天法,和那时差别 不太大,这也说明我国古代民间测天是很发达的。

  除了天气谚语的专书而外,还有一些著作角了一定的篇 辐来介绍天气谚语,或收录有天气谚语。这类的书,除先秦 著作外,还有西汉的《氾胜之书》。崔寇的《四民月令》已 失传,所幸我们还能从北魏时的《齐民要术》中看到一部分 内容,还有清代任兆麟等人的四种辑佚本。元朝政府编的 《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 书》,郭橐驼的《种树书》(郭是唐朝的园艺家,但宋、 元、明都未见有人引用此书,因此被疑为明朝的作品〉,王 象晋的《群芳谱》,还有《吴下田家志》、《本草纲目》, 《便民篡要》、《丹铅总录》,《玉芝堂谈荟》等书,都载 有天气谚语。 ’

  明朝杨慎的《升庵经说》,记有一条关于谚语测天的内 容,是在解释“密云不雨”的原因时引用俗谚:“云往东,一 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 。这条谚语,《田家五行》、《群芳谱》等书里都有, 内容大同小异。今天群众仍在沿用类似的谚语,可见根据云 向来预报天气,也是很早就开始了。

  群众测天在宋朝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南宋吴自牧在一 二七四年写成了一本《梦梁录》,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舟师观海中曰出曰入,则知阴阳;验云气,则知风色顺 逆,毫发无差。远见浪花,则知风自彼来;见巨涛拍岸,则 知次日当起南风。见电光,则云夏风对闪,如此之类,略无 少差。……每月十四、孑十八曰,谓之“大等日分”,此两曰若风雨不当,则知一句之内,多有风雨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宋朝的“船老大”很会观天。观 日、观云、观浪、观电光,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办法。 南方沿海与北方略有不同,那里注意十四、二十八日,而在 北方如辽宁,则是“不怕初一(十五〉阴,就怕初二(十 六)下”。这两个日子风雨不当,未来半月多有风雨。这种 现象,现代气象科学用十五天韵律和月地关系来解释。

  古人对天气规律也作过不少探索。南北朝(公元四二〇 ^五八九年)时代,人们就有了一条霜冻预报指标,“天 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这对霜产生的条件说 得很清楚。冷空气下来之前,总要下一点雨,雨后北风下 来,气温下降,加上夜间晴天,辐射降温条件好,就出现了 霜。我们现在用单站气象资料做霜冻预报,也只不过是得出 类似这样的指标。更可贵的是,当时还提出了熏烟防霜的办 法,来防止果树的花受冻。

  北宋沈括,曾经很准确的作了一次久旱转雨的预报。那 是熙宁年间,京城附近长期干旱,人们望雨心切。连续出现 了几个阴天,人们以为会下雨了,可是突然转晴,烈曰炎 炎,热的厉害。皇帝问他什么时候能下雨,沈括说:“下雨' 的征候己经出现了,时间就在明天”。大家认为,阴了那么 多日子也没下雨,天又晴了,哪有希望下雨呢?可是,笫二 天果然下了大雨。沈括是用“五运六气”来解释的。他说, 头几天连阴不雨,是因为“厥阴”(风)胜过了土湿。天转晴后,“燥金”出现,厥阴受到抑制,“太阴”(湿)能发挥作 用了,所以第二天“运”和“气”配合得好,一定会下雨。 古代医家是用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风热湿火燥寒)相 结合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的。三阴三阳也与六气有 对应的关系。这些东西看起来死板得可笑,但沈括却能 加以灵活运用。他对那场雨的解释,实际意义逛:前几天连 阴不雨是因为风送走了水汽,天气突然放晴后,风被抑制, 水汽不被送走,而增温又有利于对流(即把水汽送上髙空〉, 所以就下雨了。他认为,“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虽数里之 伺,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 ”。他能 辩证地思考问题,所以能作出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困难的久旱 转雨的预报。